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诸葛亮三国历史地位和影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诸葛亮三国历史地位和影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诸葛亮27岁出山,在辅佐蜀国27年后去世,为何他的寿命比较短?
先生完全是辛劳所致,乃至油尽灯枯。
诸葛亮27岁出山,受命于败军之际,挽狂澜于崩塌之间。赤壁之战,绞尽脑汁,方能站稳脚跟。
占据荆州以后,强敌环饲,方寸之间,不能容身。一面强军备战,一面与东吴极力斡旋,可谓独挑大梁。
西进益州,凤雏陨落,诸葛亮马不停蹄,再踏战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间辛苦,不可言耳。
关于大意失荆州,如断一臂。刘备一意孤行,败走白帝。诸葛亮安居平五路,解倒悬之危。
为北伐大业,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获,长定南方,心力憔悴。
六出祁山,王业不偏安,夙夜在公。奈天时地利不与君,奈刘备、关羽不听君语!
五丈原戚戚,死诸葛吓退活仲达,先生死后也用计,安然退兵。
一腔热血报君恩,满腹经纶有乾坤。
一,积劳成疾,长年累月的事事亲力亲为,让他患了一身病痛,这是身体所承受的折磨。
二,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以后,不成气的阿斗让诸葛亮更是劳心劳力。身体的劳力不算什么,心力交瘁才是最伤身的。
三,三分天下已不易,一统江山更是难。光复汉室的担子太重了,与曹操狭天子以令诸侯相比,没有复兴的人才可用,没有充足的国力去完成北伐大业,无力回天的失望,让诸葛亮身心疲惫。
可以大胆的说,诸葛亮是被老刘家给活活累死的!
按民间传说是,该辅佐曹操,结果辅佐刘备,减寿10年,火烧藤甲,又减寿10年,按我的估计是,蜀国能替他分忧的人太少了,呕心沥血,身体各方面肯定不会太好了,不长寿或许是正常的
至于事必躬亲,其实是值得商榷的。诸葛亮前期史书没提过,中期很短一段时间大小事咸决于亮,但这是非常时期,逼不得已。而后期朝中之事早已交还给刘禅及内政大臣,诸葛亮只管着北伐军中的事而已,后勤也交给了杨仪,前线更不用说了,因为猪哥根本不会舞枪弄棒,处罚将士也只不过是事后提交其过目一下而已。秦始皇、朱元璋、雍正等更是日理万机,大事小事都得管,怎么不说后继无人才?如果下边的问题不反映到上边,日积月累,问题迟早要爆发的,也不能及时发现和提拔人才。诸葛亮一生举荐、提拔过很多人才,庞统、刘巴、蒋琬、费祎、董允、向宠、马忠、董厥、杨洪、邓芝、张翼、张嶷、张裔、何祗、马谡、王平、姜维...其中庞统、刘巴被举荐后几乎跟他平级。一个没有股份的职业经理人,能做到这样已算少有了。相反,马超、张飞、庞统、***、刘巴、许靖、糜竺、刘琰、魏延等人史书没有记载过他们举荐、提拔过什么人才。讨论一下科技发明,史上重视及亲自搞科技发明的封建执政者,应该只有猪哥一人。千多年后的康熙只不过是学习一下西方科学而已,乾隆更是把马嘎尔尼的坚船利炮模型斥之为奇技淫巧。发明创造可以节省下不少的人力,士兵及运输的后勤人员也会舒服一点。按经验,猪哥应该是搞科技发明(包括八阵图)累倒的,因为即使现在,公司也没多少人愿意搞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基本是你推我,我推你的,光搞科技发明也能累死人的 。况且五十多岁的寿命在古代也不算短,诸葛亮早期颠沛流离应该埋下了健康隐患,而戏志才、郭嘉、荀彧、庞统、***、马超、周瑜、鲁肃、吕蒙寿命更短。而现在很多创业者和科技工作者也很短命,要知道,现在的人均寿命已经翻了几乎一倍了。马云、刘强东等的成功,不是他的管理水平有多先进,而是他们站在时代的风口而已,刘强东更有越级管人、高管就地解职的记录,怎么不说京东没人才?如果领导重视科研发明,那么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强很多,也更容易带领人才出成绩。如果这种风气沿着习下来,中国近代史就有可能改写。
《三国演义》中,在第六次兵出岐山时,司马懿将俘虏的蜀军叫到帐中,询问诸葛亮生活后,说事多而食少,岂能长久?也就是说诸葛亮大大小小的事物皆亲自过问,过于操劳,而进食又非常少,这是不能长久的活法。
其实,也正是这一点,为后世所称道,成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如何正反两面评价诸葛亮,他真的是天下一统,繁荣盛世的绊脚石吗?
评价诸葛亮真实的水平,那就要到历史原著去找。资治通鉴写的很清楚,他的对手司马懿评价他很高,公元234年8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军中去世,长史杨仪整顿军队退军。当地百姓得到蜀军退兵的消息很高兴,都跑着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当然全力追赶汉军,姜维指挥军队调转战旗方向,擂响战鼓,象是即将对司马懿进攻。司马懿收军后退,不敢向前逼进。于是蜀军结阵离去,进入斜谷之后才发丧。百姓为此事编了一句谚语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听到后笑着说:“这是我能够意料诸葛亮活着,不能料想诸葛亮已死的缘故。”司马懿到诸葛亮驻军营垒处所察看,感叹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的离去标志着三国这段历史从讲故事的角度看,***全部过去了,对于诸葛亮资治通鉴充满了赞赏,但是不在军事而是道德和行政,诸葛亮去世前给刘禅上表,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他去世果然没有任何私人财产。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对诸葛亮内政高度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 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感哺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兼之亚匹矣。
至于军事,那不是诸葛亮擅长的,这不影响他的伟大。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最被过高评价:一是三国诸葛亮,二是民国孙中山。
而诸葛亮最甚。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进步与否,基本落脚点应该放在:在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所作所为,是否代表着当时社会的发展大势,是否给当时代的百姓带来安居乐业,是否推动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
我们依次从这三点来看诸葛亮的所作所为:
一、诸葛亮没能够顺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大势——减分项。
东晋末期,社会大乱,统一是社会发展大势所趋,谁来担当这个历史重任,魏蜀吴三家,不论从资历、实力和威望来说,都非曹操的魏莫属。
后人说曹操,皆称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至少说明一点,代表天下正统“天子”在曹魏这边。
我知道,有人会拿刘备是刘汉皇族之后说事,但事实上,刘备根本不是皇室正统,他只是姓刘而已。
诸葛亮将一生心血放在扶持刘备父子“复兴汉室”上,换个角度来看,他一生都在对抗统一这个时代主题。
而实践最终也证明,他未能抗得过这个时代发展大势。
二、诸葛亮没能够给百姓带来安居乐业的生活——减分项。
我就说一点:七出祁山,需要在蜀地征多少兵、纳多少军粮!
再多说一点:为了迎战诸葛亮这七出祁山,曹魏又需要征多少兵、纳多少军粮?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战争的消耗都是极大的,而战争对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更大。
宁作太平狗,不作乱世人。诚如斯言。
三、诸葛亮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加分项。
前述两点,都有其时空上的局限性,即,一旦历史走出了三国两晋的纷乱期,它的负面作用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而唯独这一点,却是可以光照日月,千古长颂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到今天,我们依然视诸葛亮为非常正面的一个历史人物。
诸葛亮入蜀,纯属战略性撤退。但就是他这么一退,给中华文明开辟出一片广阔天地来。
四川盆地能成历代天府之国,诸葛亮治蜀之功不可没。七擒孟获,用汉文化来同化蛮夷之族,为今日多民族融合的中华文明,都是做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
综合以上三点,虽是两减一加,“两减”是暂时性的,“一加”却是永久性的。
如此来看,诸葛亮依旧是个值得颂念的正面人物。
再补充一点,除去这些大背景的考虑,诸葛亮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华文明中一个极具标志性的历史符号。
盘点下来,五千年中国历史,能达到这个高度的文人,也就孔子、孟子、司马迁、诸葛亮、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城、曹雪芹等不多几人吧。
欢迎大家再补充,你心目中的历史文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诸葛亮三国历史地位和影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诸葛亮三国历史地位和影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