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明朝在魏县历史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邯郸魏县历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从明代卫所制度看灵山卫的建立

灵山卫是山东沿海的一支重要卫队。它的建立是明代禁卫制度的产物,是当时山东海防的需要,也是其在山东沿海的特殊地位。灵山卫的建立是明代卫所的产物。卫所制度是明初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从都城到郡县都有设立。

明朝在魏县历史-邯郸魏县历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山卫是明代开始的海防工程,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当初是为了抵御倭寇袭扰而修建的沿海军事重镇。它起源于明代特有的军民合一的管理体制。卫所制度是明朝的一种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创设了卫所制度。当时全国有36卫,镇海卫与威海卫、天津卫、金山卫列为明初四大名卫。除镇海卫外,其他三大名卫为:威海卫 明代倭寇屡犯我国沿海,威海也深受其害。

明朝在魏县历史-邯郸魏县历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卫所,是明朝使用的一种军队编制制度,永乐时全国兵员达两百万。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

总之,明代的沿海卫所大多是在洪武年间建立的,以后又有所添置。

明朝在魏县历史-邯郸魏县历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的军事制度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隋,唐,宋,元,明,清六朝每朝的开国者,亡国者的个人简介各是什么_百度...

1、隋朝隋文帝杨坚,唐朝唐高祖李渊,北宋赵匡胤,南宋赵构,元朝要区分,蒙古国是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改国号为元并称帝的是忽必烈,明朝朱元璋,清朝也要区分,后金建立者是努尔哈赤改国号为清并称帝的是皇太极。

2、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疆域:东至辽河下游,西至里海,南至大漠北,北至贝加尔湖。

3、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到仁寿四年(604年)在位。鲜卑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氏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

4、唐朝: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隋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改元武德,仍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年号:武德。

5、东晋: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苏南京)东晋元帝司马睿。1十六国:304年-420年;十六国末期:420年-439年。(1)、南北朝:386年-589年。(2)、南朝:420年-589年。

6、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 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

好心人,告诉我一些河北邯郸大名的历史?谢谢!!

1、***建立后,则有郭隆真、冯品毅、平杰工从吾、赵纪彬、谢台臣、晁哲甫、解蕴山、李大磊等一大批革命家和领导人,或出生于大名,或执教、就读于大名,或工作于大名,为大名县人民作出过重大贡献,为全县人民所尊敬和称颂。

2、大名府这个名词出现于五代十国时期,宋朝建立以后,由于北方的辽国屡屡南下,成为了宋朝的心腹大患。因此,宋朝逐步设立了4个首都,分别是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归德府和北京大名府。

3、明代,邯郸县属北直隶省广平府。清朝因袭明制称直隶省,大名府曾为直隶总督所在地。邯郸县仍属广平府管辖。明清时期邯郸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在广平府城。

4、邯郸古城就在现在的邯郸市,“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华地名文化的特例,名称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说法一:邯郸在战国以前写作甘丹。有学者认为太阳出升过地平线叫甘,太阳落山过地平线叫丹。

有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了洪洞大迁徙是各家族的去向?

1、***县大槐树迁出姓氏是:共有812个姓氏的迁移,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北京、江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中的大部分人群,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县大槐树的***。

2、它告诉***后裔:中国有个洪洞县,洪洞有棵大槐树。

3、明初******的迁入地,据《明史》、《明实录》及大量家谱、碑文记载,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北京等地,少量分散于今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4、我也只听说,和长辈们聊聊家族史,迁移并不远,就在我们身边,说不定往前三四代就会有迁移史。果不其然,我们中原大地,黄河流域的孟州,也存在人口迁徙。

5、关于明代从***县向外省***之事,许多文献多有记载。

6、便纷纷往哪里逃。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以此可知,明朝***,势在必行。

明朝迁民到大名魏县广平是什么时间

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向朝廷申请到北京、广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宫等府州县为民,开荒种地,依律交税,得到***的奖励和资助。

明朝大***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

往京师地区迁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迁往真定,二十二年迁往大名和广平、二十二年又迁往北平、二十五年迁往河北、三十五年迁往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往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塞北(即山西雁北、内蒙古、陕西等长城以北地区)迁民。

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晋升兵部尚书(从一品)太子太保,并协理京营戍政。万历三十二年丁忧还家。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关于明朝在魏县历史和邯郸魏县历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