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保卫宋朝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保卫宋朝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瀛洲之战?
  2. 明朝能打赢北京保卫战,北宋东京保卫战为什么会失败?

瀛洲之战?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闰九月己未,辽圣宗和萧太后大举南侵,萧挞览引兵掠威虏、安顺军,又东趋保州,进攻州城不利而北。此后 萧挞览与萧太后和辽圣宗合势以攻定州,但其轻骑北宋裨将所击,乃率众东驻阳城淀。遂缘胡卢河逾关南。是月丙戌,抵瀛洲城下。北宋守将李延渥据城作战,双方激战,死伤无数,后辽军败走。

保卫宋朝的历史-保卫宋朝的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辽军战术是高明的,避实击虚不和宋军坚阵过多纠缠,运动中歼灭敌人。瀛州之战,占据内线以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外线弱势兵力,可谓教科书般的经典。在敌国土地上化外线为内线,占据有利位置,令人拍案叫绝。但由于傅潜的畏缩不战,也为辽军充分展示内线优势提供了便利,傅潜本来占据内线优势,却不敢战,任凭辽军分兵劫掠,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啊,他的下场也是应得。

瀛洲之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辽方主攻,宋方主守,这一战对辽军也许是一场试探,但也要看到宋军战力依然是很强悍的,随着战争的进行宋军的防御体系越发完善,辽军也越难讨到便宜,当然宋军也无力反攻。

保卫宋朝的历史-保卫宋朝的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能打赢北京保卫战,北宋东京保卫战为什么会失败?

明朝所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北元***。宋朝所面对的,则是一个团结的金国***。

明朝所面对的,是一个正在衰败的北元***。宋朝所面对的,则是一个正在兴起的金国***。

保卫宋朝的历史-保卫宋朝的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所面对的,是一个投机的北元***。宋朝所面对的,则是一个有目的性的金国***。

由此可见,明朝的北京保卫战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对手的综合实力不足。而宋朝的东京保卫战之所以失败,那是因为对手的综合实力过分强大。

一、分裂的北元和团结的金国。

第一,明朝对北元的分化。

明朝的民族政策很奇怪,他们没想着把少数民族都聚拢在自己身边,而是想办法将人家往外推。但是又担心人家团结起来对付自己,于是乎老朱家***取了一个措施,那就是分化。

把这些强悍的游牧民族分化成大大小小的部落,他们谁都不服气谁的时候,就是明朝获利最大的时候。女真各部落就是被明朝给分化了,所以长期没有崛起,直到努尔哈赤将其团结了起来。

元朝被赶到北方以后,就这么被明朝给分化了,主要的派系有北边的鞑靼,西边的瓦剌和东边的兀良哈等蒙古部落。

这三大派系中,鞑靼是黄金家族后裔,所以他们长期担任蒙古大汗。可是瓦剌的实力强劲,一直和鞑靼分庭抗礼。而兀良哈则更加倾向于明朝,总是被明朝拉来当枪使。

土木堡之战中,击败20万明军,俘虏明英宗朱祁镇的,就是瓦剌的领袖也先。当时也先继承了父亲脱欢的职位,成为了北元的太师。

可是当时北元的一把手是鞑靼领袖脱脱不花。所以说我们现在就能搞清楚,为啥这一次北京保卫战能打赢了。

也先和脱脱不花本来就有很深的矛盾,明朝多鸡贼啊,一眼就看穿了一切。所以给岁赐的时候,特地多给点脱脱不花,以此引发也先的不满。

而且也先过于强势,使得脱脱不花强烈不满,双方就这么干架了。所以他们在北京保卫战的时候,压根就没投入全部精力,也先回去以后就找脱脱不花打了一架。

第二,金国是团结的。

北宋走到尾声的时候,还想着崛起一下。宋徽宗打算灭了大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哥们的心可真大。

光靠自己不行啊,所以宋徽宗又找来了金国来帮忙。人家金国当时可相当团结,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基业,后来金太宗时期更是推向了高峰。

这个时候的女***,被完颜阿骨打和他弟弟完颜吴乞买团结在了一起,是最不好对付的时候。偏偏北宋还真的遇上了,你说倒霉不?

二、衰败的北元和强盛的金国。

第一,北元正在衰败。

之所以称之为北元,那是因为他们原来是问鼎中原的元朝。可是朱元璋北伐成功以后,元朝就被赶到了北方。

元朝并没有灭亡,大一统时期的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也没有被明朝俘虏或者杀掉。人家好端端地跑到了北方老家,而且他的子孙后代依旧担任蒙古大汗。

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元朝到了北方以后,实力就严重被消耗了。这个时候的元朝已经失去了过去巅峰时期的状态。

一个衰败的王朝,来对付一个刚刚建立没多久、正处于上升期的大明王朝,自然是没有多少胜算的。

那个时候的北元不得人心,而明朝在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等人的治理下,是相当得人心的。所以这一次的北京保卫战可以打赢。

第二,金国正在上升期。

反过来看看金国的局面,当时完颜阿骨打刚刚团结起了女真各部落。而他弟弟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更是带着团结的金国大军,扫荡了大辽。

这个时候的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而同时期的北宋,历经了200年的风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冗兵、冗官、冗费等现象。

一个高速发展中的集团,去收拾一个萎靡不振的集团,简直轻而易举。所以说宋徽宗时期的宋朝,压根就守不住东京城。

三、投机的北元和目标明确的金国。

第一,北元为啥投机?

你觉得也先带着瓦剌大军南下,真的是为了消灭明朝吗?当然不是。最初也先就是打算抢掠一番,弄点战利品回去。

结果在土木堡一不小心还真的击败了20万明军,甚至连明朝皇帝都给俘虏了。这可真是前古未闻的胜利。

于是乎也先的野心膨胀了,他没有过多的***,原来打算抢掠一番的***彻底失效了,他转换思路,认为自己可以打下北京城。

结果我们都知道,在没有长期规划的情况下,想要轻而易举攻下京城,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也先这是投机行为,不值得提倡。

第二,金国的目标很明确。

金国早年跟北宋合作,双方打算一北一南,合伙收拾大辽,相约成功了就把燕云十六州还给北宋。这个时候的大辽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在北方被金国摁在地上各种摩擦。

可是他们在南方对付北宋军队的时候,居然接二连三地获胜。这可把金国人看呆了,宋朝就这么点战斗力?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金国就有消灭北宋的想法了。

金太宗还是比较守信用的,他完成了哥哥金太祖的约定,把燕云十六州还给了北宋。可是没多久金国又靠武力给抢走了。这就没办法了。

深知北宋战斗力渣渣的金国,早就布置好了灭亡北宋的***。第一次南下,金国兵分两路从山西和河北南下,在开封会师,最终以议和暂时停战。

第二次南下,金太宗又派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分兵两路南下,这回他们打下了开封,拿下了宋徽宗和宋钦宗。

由此可见,金国之所以能灭了北宋,是在多次试探以后,发现宋朝战斗力太菜的情况下,才做到了这一点,这是长期的有目的性的军事行为。

总结:明朝综合实力,还是要比宋朝强。

看过了对手的实力,再看看明朝和宋朝的实力,其实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明朝那个时候也正处于上升期。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给明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即使有土木堡惨败,明朝也有恢复大业的实力,因为他们没有失去人心。

而宋朝在宋徽宗和宋钦宗时期,已经走到了低谷。哪怕是宋朝的巅峰时期,也没法跟明朝相比,更别说低谷时期了。

参考资料:《宋史》、《明史》

明代和宋代的两朝京城保卫战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区别的,明朝皇帝是战败被俘,敌人下跪行礼,喝酒生娃。宋朝皇帝是屈辱投敌,受尽折磨,妻女遇难。

明朝的北京城保卫战一共打胜了两场(第三场李自成赢了),一场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中旬),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后,由兵部尚书于谦率领守军击退了十万蒙古瓦剌军,另一场是在是在崇祯二年十一月,蓟辽督师袁承焕率关宁防线铁骑回防京师,击退了皇太极率领的四万余清八旗军。

首先,明英宗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之前除洪熙皇帝朱高炽外(在位时间短,军事绥靖),开国洪武皇帝朱元璋,建文皇帝朱允炆,永乐皇帝朱棣,宣德皇帝朱瞻基全部对北方游牧***取主动进攻或是主动防御的政策。

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蓝玉,唐胜宗,郭英等将率军数次北伐大获全胜到成祖皇帝五次亲征残元鞑靼、瓦剌和兀良哈等部的主动进攻政策再到宣宗恢复军备,两次“宣德巡边”的主动防御政策,基本上对北方游牧保持着战略主动权。

第一次北京城保卫战胜利的原因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由于明朝在宣宗时代后期的边防政策趋于保守,对蒙古诸部缺乏了管束和干预性,再加上军队***的问题出现,导致了明军异域情报功能的失灵。英宗朝便没有了洪武永乐两朝捕获蒙古诸部精准情报数据的能力,以至于瓦剌部脱脱不花,也先和兀良哈部兵分四路进犯明境,直到大同参将吴浩战死,大同失陷。明廷才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

明英宗贸然亲征,完全没有军事谋划,在土木堡战败被俘,二十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但此时明朝依然保持着对北方游牧压倒性的强大的国力和军力。在之前的明朝历代帝王不断北伐的胜利,也使得明朝国人普遍认为瓦剌乃是是撮尔小邦,对其并没有太严重的畏惧心里。

所以在孝恭皇后孙氏的主持下,迅速放弃朝中南迁主张,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升于谦为兵部尚书,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积极调兵遣将坚守北京,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至京勤王。最终守卫北京的总兵力达到二十二万人,列阵与京师九门外,于谦亲自披甲执锐,在德胜门打响了北京城保卫战(同时进行),并最终赢得了胜利。此战之后由于明朝由于精锐尽失,对北方的军事再也无法恢复到巅峰状态,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

第二次北京城保卫战胜利的原因

明朝末期,明朝内部党争激烈,农民起义烽火燎原,天灾不断,宗室寄生,国库空虚。外部清军南下,关外尽失,辽东只有宁远一座孤城苦苦支撑。明末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数万八旗军绕道蒙古,分东、西两路以避开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山海关,宁远,锦州)。十月二十七日突破大安口,后攻陷遵化,绕过蓟州和通州从顺义南下进攻北京。

袁崇焕虽然在蓟州,武清,通州节节设防,但皆失算。十一月二十日,八旗军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率领关宁九千骑兵,于前一日的十一月十九日,疯狂的疾驰南下,并把他的三员大将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全部带上,誓死保卫北京城。终于皇太极大军到的前一天赶到了北京城下。第二天在,皇太极亲率大贝勒代善和贝勒济尔哈朗、岳讬、杜度、萨哈廉的右翼八旗军猛攻德胜门,明守将满桂拼死力战,身负重伤,最后部队打到就剩一百多人。

上午十点开始,莽古尔泰率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思格尔等八旗左翼四旗大军攻打袁崇焕部所在的广渠门,九千关宁铁骑大战三万八旗左翼大军,双方打的是昏天黑地,血肉横飞。史书记载:双方从十点打到下午六点,激战达8小时,转战10余里。战斗中,袁崇焕重甲持刀亲自搏杀,一名八旗兵抡刀砍袁崇焕,旁边的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对而折”。八旗军箭如雨下,袁崇焕“身中数箭,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

关宁军和守城部队在拼死的抵抗下,后金军开始逐渐动摇,最后逐渐往通州方向撤退,第二次北京城保卫战以惨烈的胜利结束。

第二次明末北京城保卫战能胜利的原因

其一是明朝尚有袁崇焕,祖大寿等强将和一只能与八旗军主力正面抗衡的边防野战军。其二最重要的原因是关,宁,锦,松山,杏山,塔山等军事重镇仍然在明朝手中,后金及清军如不能完全攻占北京东北部防御的这些要地,那么八旗军的侧翼就会暴露,后援和撤退的线路就会被掐断,所以后金军突破长城南下都是速战速决,以劫掠为主,并不占城夺地,是无法对北京城进行长时间包围的。

最后反观宋朝的东京城就完全不同了,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宋朝北方没有了天然的地理屏障,北方骑兵可以一马平川。另外北宋在历来与辽金的战争中屡屡失败,割地岁贡,忍辱求和,宋人也是畏惧金人如虎。面对金国,宋朝早就被打断脊梁骨站不住了。

而且北宋严重的重文轻武,军制又不合理,主昏臣庸,奸佞当朝,举国绥靖,大部分都是“能诗会画,附庸风雅”的主和派。妄想着靠割地称臣,美女岁贡换来苟延残喘的政策使宋朝北部防御形同虚设,守军一击便溃,守将不战而降。金军逼近东京,没来得及南逃的宋徽宗吓得昏厥,醒来急忙写下诏书传位给太子赵恒,而太子居然不吓得敢继位,结果听说别的皇子来抢宝座,这才硬着头皮当上了皇帝(宋钦宗)。

面对围城的金军,宋钦宗下令不能得罪金兵,一名霹雳炮手向金军发炮,居然被枭首处死。后来不得已才下令宋军抵抗,金军第一次并没有攻下东京城,宋钦宗竟然同意投降派的请求,派十万宋军“恭送”金军渡河出境,并派人在黄河边上树立大旗,严令军队不得绕过大旗赶金军,否则一概处死。

不久金军复来,兵分两路,西路完颜宗翰从大同出发,第二天就攻破文水,半个月不到攻克大同。东路完颜宗望从保定出发当天就攻下雄州、中山,十天不到攻下***,两人把打仗当成赛跑比赛,宋朝的军队毫无抵抗能力,金军不久后就又兵临东京城下。

虽然宋朝也集中了勤王军队近三十万,但却又不让部队进城,结果一部分在***被金国骑兵击溃,一部分投降,一部分被奸臣遣散,最后守城的还剩不到八万人,被金军攻破汴梁外城后,金国谎称同意割地议和,宋钦宗被迫率大臣前往金营写降表,祈求称臣并面北磕头,受尽屈辱三天之后才被放回去,并要赔偿金国大量财物和美女,美女不够宋钦宗无奈,甚至将自己的嫔妃抵数。

屈辱换不了和平,主动上门“当俘虏”的徽,钦二帝被金人废为庶人,脱下龙袍,并被金军北掠而去。东京城也被劫掠一空,烧杀淫掠,百姓死伤无数,宋朝后宫也惨遭荼毒,后妃被送往金国受辱。史称“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除五胡乱华之后又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您的关注

原创转载请注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保卫宋朝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保卫宋朝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