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历史转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宋朝历史转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北宋是怎么变成南宋的?
  2. 士大夫阶级在宋朝的群体确立与观念转变具体是什么情况?

北宋是怎么变成南宋的?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赵匡胤改国号为宋,定都汴梁(河南开封)。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及西夏的战争中失利。

宋朝历史转变-宋朝历史转变过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金国兵临汴梁,次年北宋灭亡。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俩及北宋宗室所有人。公元1127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即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赵构也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即宋高宗。

北宋宋徽宗和宋钦宗时期被金国的军队攻破首都开封后,被俘虏后押往金国开始了屈辱的人质生活,北宋宣告灭亡。

宋朝历史转变-宋朝历史转变过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高宗赵构在此期间骑马度过黄河逃亡南方,在南方重新建立了宋朝的王庭,史称南宋,后出现了一批抗金爱国将领如:岳飞,韩世忠等,让宋朝又延续了下去,最后被蒙古所灭。

士大夫阶级在宋朝的群体确立与观念转变具体是什么情况?

作为统治阶级的中坚,士大夫群体大致产生于殷商时期,在殷代,有位居高层的卿士,也有位于底层的多士,从士的始末可以总结出来,士分别经历了低级贵族、武士、文士三个发展时期。

宋朝历史转变-宋朝历史转变过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群体形成

士大夫群体以阶级的形式形成于什么时间?宋朝

我们知道,宋之前的五代十国、唐、南北朝、魏晋几个朝代,社会的主导力量是什么?是门阀世族!正所谓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到了唐朝,由于藩镇势力的坐大,门阀世族丧失了在藩镇的经济、身份、政治特权,尤其是五代十国,频起的战争致使门阀世族彻底的衰落。

到了宋代,产生于隋的科举制度大盛,世族垄断地教育被下放到民间,加之确立了崇文抑武的国策,取仕不问门第,寒门出身的士大夫群体一跃取代世族成为国家的阶级新贵。 正所谓“晚唐社会少士,五代十国继之,而宋代则为中国古代社会“多士之时代” 终宋一代,士大夫的数量,影响力皆冠绝古今

观念的确立

士大夫观念的确立,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为群体意识的确立,二为对国家产生了主人翁意识。

群体意识的确立

群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是在崇文抑武的国策确立之后,士大夫的群体身份得到了确认,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宋太祖为子孙定下了三条戒律,之一就是与士大夫共天下,士大夫第一次以群体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眼中,这一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主人翁意识

在宋之前,宋大夫群体并不成势,领域划分也比较细碎,群体意识并未觉醒,所以这一群体对国家并没有产生群体责任感,到了宋,士大夫群体第一次产生了以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忧天下之忧而忧的集体观念,对这个国家,第一次产生了主人翁意识。

士大夫的世俗意识

谈到宋代的士大夫群体,很多人都有一个直接的印象那就是士大夫***,是谓国耻, 有关这一方面的论述很多,像什么顾炎武、龚自珍、王夫之、黄震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士大夫群体性格的这一断面作出过评价,尤以王夫之的评价最为犀利、全面。 王夫之说,士大夫的群体性格中有几个断面

  1. 表面正气浩荡,实则满肚子男盗女娼
  2. 表面上为国为民,实际上心志早己沉缅于吃喝玩乐之中。
  3. 表面上志向远大,精神追求高远,但实际追求的是世俗享乐。
  4. 律人不律己,严格要求别人,对自己却是另一套标准。

举几个例子: 一次,宋真宗宴请众大臣,宴上,真宋对大臣们说:“五代之际,生灵涂炭,周太祖自河北南归的时候,士大夫与百姓皆遭到劫掠,于是天灾人祸一齐降到人间警告天子的做法,看到此情此景的人都很恐惧,害怕无法恢复往昔和平的日子,到了现在,多亏我(朕)干的好,再加上上天的馈赠,致使今天国家如此的繁盛”吕蒙正听完之后马上跳出来反驳道:“您看到的繁盛景象只是因为您乘坐的交通工具视野有限,我常常见到城外因饥寒而死的百姓,人数特别多,希望陛下多看看这些东西,这才是天下的幸事啊。”

标准的劝谏体,吕蒙正满身正气,宋真宗却满脸尴尬 其中形成的强烈反差是什么?吕蒙正在劝谏完真宗之后,过了不久,多引亲旧欢宴,正所谓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合着吕蒙正只是对皇帝有所要求,自己则是该干嘛干嘛,该享受享受,一定程度上说这种人不舞之鹤也不为过。

士与商观念的转折

长期以来,士与商,一个高高在上,一个卑微到尘埃里,两个群体或者说阶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与隔阂情绪,由于“重农主义”的盛行,士鄙视商,也抑商,打压商人,商人阶级在方方面面都属于弱势群体

但自宋以后,官(士)与商不再分隔

第一个松动的,就是双方对立的情绪,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终宋一朝,商品经济得到大举繁荣,所以宋朝的士人群体对于商人的职业,不再视其为贱业,更有士大夫为商人鸣不平,王称的《东都事略·邓绾传》中更是第一次将商业置于农业的同等位置“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益也”以士大夫群体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第一次认识到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这种观念,并不是以孤例出现的,可以说这种观念是宋朝士大夫群体的共同认识,比如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都对商业做出过正确的认识。

观念缓和之后,双方的身份便开始互相渗透,取仕的途径开放之后,商人便开始通过科举做官,士人也学着经商。

宋人袁***在《世范》中说,士大夫的子弟,如果不能为儒的话,择业的方向可以是医生,占卜师,园艺师,商人、工匠,时人的观念认为,这些职业都不算辱没先人,从这一侧面来看的话,商人的地位可谓是大大提高。

总结:宋代即是一个转型的时期,也是一个定型的时期,这一时期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进行着“破而后立”的转变,士大夫群体的自我意识、身份属性、社会地位也随着社会变革一同在这一时期进行着嬗变和重新确立。这几点可以算作题主所提问题的一个答案,望斧正!

参考文献:《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明良论二》、《世范》、《东都事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历史转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历史转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