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宋朝宰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宋朝宰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宋十大宰相?
北宋一朝虽然积弱不堪,但却名相辈出,比如赵普、吕蒙正、吕端、文彦博、寇准、王安石、范仲淹等等,但谁才是北宋朝宰相第一人?历来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就与大家一块来盘点一下北宋十大名相!第一位:赵普——创业宰相,
第二位:王安石——伟大的改革家,第三位: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四位:寇准——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第五位:李沆——“圣人”宰相,第六位:吕蒙正——伯乐宰相,第七位:吕端——大事不糊涂,第八位:王旦——宰相肚里可撑船,第九位:文彦博——一代贤相,第十位:司马光——保守的正人君子。
北宋宰相是中书门下长官还是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是中书门下长官。详见如下: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它实际上在隋代就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希望能帮到你,望***纳~~
参知政事属于中书门下省,中书省侍郎和左右丞还有门下省侍郎和左右丞都可以授参知政事。
枢密院是军事管理机关,不是行政机关,不设参知政事,和中书门下是平级机构。枢密院管理者是枢密使,副职为枢密副使。而且枢密使经常由同平章事兼任,参知政事的级别还不如枢密使。
宋朝的副宰相有哪些?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别称夏文庄、夏英公、夏郑公。德安县(今属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原白水街乡)人。北宋副宰相。
景德元年(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录官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为国史编修官,后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参与编写王钦若的千卷本《册府神龟》;真宗天禧年间出知黄州、知邓州,又徙襄州,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五万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宋朝宰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宋朝宰相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