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历史必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宋朝历史必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杜甫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诸葛亮是三国时的人物,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心要北伐中原,恢复汉室。可是却没有成功就死了。
杜甫,是唐朝的诗人,很有才学,并且亲眼经历了安史之乱,看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痛苦。经常忧国忧民。
所以我们看杜甫很多的诗,都是很伤感的,忧国忧民的感觉。
可以这么说。杜甫就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至于杜甫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就用首杜甫的诗来回答吧。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看到杜甫就想说两句,因为杜甫这个人实在是有点可爱。
他的可爱之处在于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崇拜一个人,他不吝于赞美别人,这种心态带有一种赤子之心,可见他是一个心胸开阔、光明磊落的人。
比如我们都知道杜甫非常崇拜李白,曾写过十五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歌(虽然李白回赠的诗并不多,但并不妨碍杜对李的“热爱”),“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故人入我梦,明我长忆。”……
- 杜甫的“诸葛亮情结”
对诸葛亮,杜甫也是推崇备至,曾在二十多首诗中提到杜葛亮。
比较符合网友所说的用二十个字评价诸葛亮的诗有这样一首《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此外比较有名的还有高中课文里的“全文背诵”篇《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谓是考试必考考点,考生必会名句……
《咏怀古迹》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其他如《古柏行》《武侯庙》《诸葛庙》《夔州歌十绝》其九等诗均提高诸葛亮。
纵观杜甫这些诗歌,可以看到杜甫对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为肯定和赞赏,为诸葛亮对蜀国的赤胆忠心、鞠躬尽瘁而感动,为诸葛亮早逝不能恢复汉业而叹息遗憾!
- “情结”缘何而起?
一是诸葛亮个人魅力所致。此处省略N字……
二是杜甫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优秀的人那么多,为何要“钟情”这一个!人们常说诗以言志,这与杜甫一生的经历关系很大。
杜甫目睹了***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唐朝陷入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公元759年,为躲避战乱,杜甫举家逃到成都。
四川三国时期蜀国的大本营,当饱经风雨的杜甫在此处安定下来后就去拜访了诸葛亮的祠堂,写下了《蜀相》一诗。
此时的杜甫渴望家国破碎的惨像非常希望能有一位才比诸葛的英雄人物来帮助国君重整河山,因此杜甫一再赞美诸葛亮辅佐蜀国的伟大功绩。
同时,像所有文人一样,杜甫也有一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却始终不得志。因此他内心对诸葛亮和刘备的君臣相知非常羡慕。
从宋代开始,杜甫的地位渐高,被文人所推崇,并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朱熹就曾将诸葛亮、颜真卿、韩愈、杜甫、范仲淹称为“五君子”,说他们是“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注定他对后人的影响是深刻的。而他的“诸葛亮情结”自然也影响了后代文人对诸葛亮的态度。比如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甚至引用了杜甫的三首诗来评价诸葛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历史必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历史必会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