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打败匈奴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朝打败匈奴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原来的以“和亲”方式讲和的被动防御姿态转变为以进攻为主的主动姿态.
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历了六十余年的发展,汉的综合国力的上升.
汉高祖刘邦征讨匈奴失利,在陈平解决了白马之围的厄运后,汉朝国力微弱,且没有骑兵,无法追击匈奴,被迫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稳定边防,经过惠帝,文帝,景帝三代帝王的休养生息尤其是文景之治使得国库充盈,人口大量增长,及至武帝,经过上林苑练兵,***购军马,加强国家军事实力,大胆启用年轻军事将领,时势造英雄,提拔卫青,霍去病,使其远击匈奴于漠北,经年大战,终于成就了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的伟业,解除了匈奴的威胁,提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终汉一朝再无匈奴的边患威胁.但同时也大量消耗了国库,为后来的时局变幻埋下了伏笔.
对于汉朝击败匈奴,你怎么看?
首先,汉朝击败匈奴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匈奴依托于塞外高原,内部子民除匈奴各部族外,还有许多被征服的部族,而汉朝依托发达的黄河长江流域,内部以汉族为绝对主导,其国力、向心力都不是草原部族形式的匈奴所能媲美的,更何况先进的文化、战争武备等汉朝都是占据绝对优势,匈奴与汉朝的长期对峙就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但是匈奴能依托的只有强悍的武力一个选项,一旦其武力受挫,那么其霸权就会很快瓦解。
要谈汉匈对峙,首先要提蒙恬率秦军击退匈奴收复河西走廊,也就是说匈奴此时的力量是无法媲美秦军的,在整体国力上秦军有绝对碾压匈奴的能力,而此后汉族在秦末列强纷争,楚汉争雄中消耗了巨大的国力,刘邦统一天下时民生凋敝,堂堂汉朝开国皇帝想找几匹颜色相同的马拉车都做不到。
汉匈对峙早期,匈奴比汉朝更早完成统一,此时汉朝刚刚在国内的战争中取胜,经济文化优势无法发挥,没有大规模骑兵军团的汉军军力对比匈奴完全处于下风,也就有了刘邦白登之围以及后来连续三代的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依托数代积攒的财富和削藩政策的执行,汉朝的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由于汉武帝对军队的重视和积极投入,汉军的军力达到空前地步,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统帅下,汉军完全有资本与匈奴征战。
汉武帝之所以为后世敬仰,在于其率先主动出击向匈奴开战的决心,虽然经过几代积累,汉朝国力明显提高,但是在当时匈奴的军事霸权深入人心,能够成功防御已是大功,而主动出击决战的决心不是平常人能轻易下的,何况还要应对国内的反战势力,在这种情形下汉军的主动进攻是匈奴没想到的,更没想到的是汉朝后续的进攻一波比一波猛烈。
在汉武帝的大力支持下,卫青的主力大军在河西大战中击败匈奴主力,霍去病多次横扫匈奴后方,让匈奴的战争后备力量受到毁灭打击,而汉军虽然在多次主力决战中同样损失惨重,但此时汉朝的战争机器已经运转开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和有生力量的加入到对匈奴的战争中,在当时,打匈奴无疑是一种政治正确,能够一雪百年耻辱即便是在今天也可感受到当时汉军骨子里的战争渴望。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长达几十年,在此过程中匈奴衰落,完全无法威胁到汉朝根基,此后整个北部草原民族对塞内中原王朝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在汉朝四百年国祚中再没有实质上的外患威胁。
不过汉武帝的军事打击并不是结束,虽然期间汉朝有多次间歇的停战休养生息,但是对匈奴的打击已经成为国策,直到东汉明帝 刘庄,派 窦固、窦献 打败匈奴,并彻底消灭了北匈奴,使南匈奴归顺汉朝。
汉匈战争是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战争,对于汉朝早期而言,也是一场自卫战争,但是其统治者将这场自卫战争进行的很彻底,直到将对手完全消灭方才罢休,这也是想起那个时代便能让人荡气回肠的原因。汉朝击败匈奴,也为汉王朝 加强和巩固了北方边防建设,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开辟了道路。同时打出了整个汉民族的气节与凝聚力,使得后世汉族在面对异族强盛时,敢于勇敢面对而不妥协,封狼居胥、抵抗异族成为汉族永不磨灭的精神号角。
击败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出于自卫,为的北方地区边民的安宁,常期南犯,烧杀劣抢,民无宁日,集国家之力击败来犯之敌,就是正义之举,民众所望,国不强,民难安,晚清软弱与裒败,中华民族受了多少苦难,失去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挽回还是一个天大的问号?国強就是民安的关键,团结的心就能定其天下,复兴与强盛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汉初白登之耻,让汉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武备,以汉的体量碾压匈奴只是时间问题,没什么好疑问的!后来历史也证明,只要不像宋那样‘自废武功’式的抑武!财富,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农耕***,加上点血性,对北方的游牧***的驱逐不是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打败匈奴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打败匈奴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