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有文字可考历史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夏朝有文字可考历史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夏朝?
《史记》作于公元前100年前后,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已经过去了2000年;距开始于约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业已过去了1500年。而且,又是在那个文明尚不很发达的时代,并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老司马已相当不容易了。史记对夏朝和商朝都有描述,司马迁为何能获得2000年前的史料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家族,他的父亲司马谈在西汉做了近30年的太史令,司马迁从小耳濡目染,后来子承父业,继任为太史令,为他查阅官方资料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另外司马迁写史的笔法较为公正客观,特别是他遭受宫刑之后,更是对强权充满了批判精神,这是史家难能可贵的品质。
司马迁精确梳理、辨识出了商王的世系(包括商先王),除了漏记了商王“祖己”、弄错了几位商王的即位顺序,其它记载竟然与甲骨文中辨认出来的商王世系一模一样、毫无偏差。这是相当厉害了,要知道对他来说都是1500多年前的事情了。可以说,这是可能的极限。就是现在,又出土了那么多青铜带铭文和甲骨文,和司马迁能做的,也没有跨越式的发展。
《殷商本纪》的记载,与《夏本纪》类似,非常简略。因为夏商时代,史官的职责不是用笔记录历史。而是通过口耳相传历史。到了周王朝,对历史的记录才十分详尽。周厉王被放逐后,进入共和元年。历史的记录不但详尽。还有确切的年月日。
司马迁能写出了夏朝主要依靠搜寻了大量的史料。
第一种是各地寻访。司马迁在20岁的时候就外出寻访,纵观山川形势、历史古迹、询问老者、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传说和书籍,足迹几乎踏遍全国各地,搜寻到许多珍贵的史料。
第二种是查阅官方资料。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家族,他的父亲司马谈在西汉做了近30年的太史令,司马迁从小耳濡目染,后来子承父业,继任为太史令,为他查阅官方资料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既然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都是黄帝一系,夏朝会记录祖先的历史,商朝***和攀附,周人继续攀附,所以史记五帝的资料会被记录下来。失败者,炎帝,蚩尤作为胜利者的垫脚石保存下来,而无详细记载。
夏建立王朝时,面对的历史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应该真的存在,而且影响力巨大。
司马迁是西***,他为什么能写出夏朝的东西呢?却是因为他工作非常勤奋,自己搜集的许多资料中,嗯,发现了有夏朝的东西,而且呢,他在走访当中也对夏朝的各种传说有了很多的了解,所以说他就对夏朝的东西写得非常清楚,最后是有很大的贡献
有没有关于夏朝的历史书?
中国出版集团出版的《一本书知晓中国历史丛书》之《一本书知晓夏朝》总共分为四章,分别讲述夏前历史、夏朝著名人物、夏朝著名历史***以及夏朝的科技、文化成就。《一本书知晓夏朝》内容通俗易懂,集知识性和故事性于一体,让您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全面了解和把握夏以前及夏王朝的历史。
历史文献记载有夏朝,为何甲骨文没有夏字?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甲骨文有「夏」字,但是,没有用「夏」字表示「夏朝」,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
「夏」全字像「人在太阳底下,举头见日,天气酷热」,本义为「炎夏」。
甲骨文中的「夏」大多数时候表示人名,三期甲骨文中贞人的名字:
《合集28195》每句卜辞前面都是「乙未卜,夏贞。。。。。」,按照甲骨文卜辞句式,「贞」的前面就是商代贞人的名字。
「夏」的名字很频繁的出现三期卜辞中,也即商王廪辛、康丁时期。
那为什么甲骨文中没有夏朝的记载呢?
我个人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甲骨文是商代文献非常一小部分,相当于当时的一部《占卜词典》,最多讨论的事物是神灵和自己的祖先,有可能不会提到前朝。
第二,在殷商时代,「夏朝」的「夏」有可能不是用「夏天」的「夏」表示。有可能用的其他什么字表示。
比如:「殷商」的「殷」是《尚书》、《诗经》等经传文献中的称谓,商人从来不自称「殷」,因为「殷」的本义是一种疾病。而在周原出土的甲骨中,就用「衣」表示「殷商」的「殷」。
正是循着这个思路,郭沫若和胡厚宣先生认为,甲骨文卜辞中的「土方」之「土」就是「夏朝」的「夏」。《诗经·商颂·长发》有一句:
「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而一期甲骨文中经常出现「土方」,经常骚扰殷商的西部边疆,商王武丁经常亲自占卜对土方的战争结果,指挥军队和将领征伐土方:
甲骨文合集6057,武丁时期的卜辞,一般称为「征土方卜辞」。
郭沫若先生在《夏禹的问题》一文中认为:「夏、土」两通:古音同在鱼部,读音相近,「禹敷下土方」就是禹受上帝之命,下降于土方之国治理洪水。「土方」就是夏人之国邑。
见:郭沫若.夏禹的问题[A].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P302-309.
胡厚宣先生在《甲骨文土方为夏民族考》一文也认为:「土通杜、杜通雅,雅通夏,是土即夏也」,卜辞中的「土方」,就是被商人击败以后,往西迁徙的夏民族。
见:胡厚宣. 甲骨文土方为夏民族考[J].殷墟博物院院刊(创刊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学者王宁在《再论卜辞「土方」与夏人的相关问题》一文中指出:
夏朝之“夏”乃“下”之***借,其国本称“下土方”,其国人自我简称“下”,其国君自号“下后氏”;殷人则简称之为“土方”,实亦“下土方”之简称;周人亦称之为“下”而写作“夏”,周人得天下之后亦用以自号,故卜辞中的“土方”乃夏朝灭亡后的夏人方国可无疑义。
- 见:王宁. (2016). 再论卜辞“土方”与夏人的相关问题. 郭沫若学刊(1), 36-40.
-------------------------------------
综上所述:
1、甲骨文中有「夏」字,但是只用作人名,并没有表示「夏朝、夏人」。
2、甲骨文之所以没有记载夏朝,很有可能甲骨文中「土方」之「土」通***「夏朝」的「夏」。
甲骨卜辞中的「土方」就是夏人在商代的遗民。卜辞中的「土方」也一直与商人敌对。
当然,这只是部分学者的一种结论,姑备一说,并不是定论。这个问题的答案暂时还是开放的。
那么,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有文字可考历史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有文字可考历史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