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剪辑三国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剪辑三国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国演义》中,周瑜动不动就气得吐血,正史中的周瑜到底是什么样子?
其实历史上有记载,周瑜的胸襟是非常宽阔的。书上记载他的一名老将,因为他年轻,地位比老将高,老将就多次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后来这名老将被周瑜的才华所折服,最终和周瑜成了好朋友。
周瑜是个多才多艺,也是个很有能耐的人。至于三国演义对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描述,非常值得斟酌。本来演义和正史都有所区别,一般演绎都是从历史当中推敲出来的故事,就好像我们现在看电视剧或电影或其他形式的舞台剧等,都属于艺术。不是有句话说嘛,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它高于生活。那我想能把这句话换过来说演义来源于正史,但他虚构了些正史。
别说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是诸葛亮都不一定和周一见过面。个人简单说了一点儿自己的小想法,说的不对或不好还请见谅!
《三国演义》的作者基于对蜀汉***的同情和***的艺术需要,把周瑜描写成为与诸葛亮明争暗斗的人,最终被诸葛亮三气而死。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对周瑜的评价是负面的:长相英俊却小肚鸡肠、嫉贤妒能,“既生瑜何生亮”的哀怨把周瑜的大众形象刻画得很深刻。后人的评价甚至也会被再后来人刻意篡改,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出了一代英雄豪杰的何等洒脱和气度,这本是苏轼对周瑜的赞赏与评价,但后来“羽扇纶巾”却多被化用在诸葛亮身上,成为了诸葛亮的经典形象。
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可不是《三国演义》那个形象。
***剧周瑜形象
周瑜出身官宦豪门,他的堂祖父、堂叔,都官居汉朝太尉之职,也就是三军总司令。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也是个地厅级。这种家庭出身难免视觉开阔,待人接物大气,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坊间大V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据史书记载,周瑜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宽宏大度,才智过人。少年结交豪杰孙策,重情忠义;在东吴为将时共事的程普曾自恃年长资深多次为难和羞辱周瑜,“瑜终不和他计较”,后来程普对周瑜十分敬服。直言:“和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周瑜还精通音律,弹奏中的差错一定瞒不过他,所以当时江东民谚素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古代牛逼的人物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年轻有为。当然大器晚成者也有,但那毕竟是少数。
周瑜从16岁结交孙策开始到36岁英年早逝,可以说人生一路开挂,让今人同龄人汗颜。我们现在可以盘点下这位豪门周公子都做了哪些牛逼的事儿:
初平元年(190年),比周瑜大一个月的孙策在江淮一带已经很有名气。周瑜慕名前去拜访,相互一见倾心。“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三国志,孙破虏讨逆贼》)。孙策接受周瑜的邀请,带母亲弟弟移家舒县,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自此两家交好,相见恨晚,情同手足。此时周瑜16岁。
兴平二年(195年),周瑜前去探望身为丹阳太守的从父周尚。恰逢孙策率军入历阳(今安徽和县),将要东渡长江,于是送信给周瑜。周瑜即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为孙策建立东吴***立下汗马功劳。这一年周瑜21岁。
建安三年(198年),袁术要以周瑜为将,周瑜料他终无所成。遂与鲁肃一同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跟从孙策。孙策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周瑜时年24岁,自此人们呼之为“周郎”。
转年孙策拜周瑜为中护军,攻打荆州,周瑜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此次征战二人连襟关系确立,孙策娶了大乔,周瑜迎娶小乔。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执掌禁军,属于被绝对信任的托孤重臣。这一年周瑜26岁。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人质来曹。孙权便召集群臣会商。大臣们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不决。孙权听信周瑜分析果断回绝了给曹操送人质的要求。这一年周瑜28岁。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军讨伐麻、保二屯,斩其首领。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军进攻柴桑,周瑜率军反击,此后大小战斗不断。这一年周瑜32岁。
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迎来了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曹操率军南侵,号称百万大军压境,周瑜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关键,取得孙权支持,孙权遂命周瑜等率领三万人抗曹,这就有了后来的孙刘联合和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周瑜直接领导的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役的结果促成了中原大地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毫不夸张地说,周瑜是改写中国历史进程的少数人物之一。这一年周瑜年仅34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又过了两年,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驻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阳),突然病卒,年仅36岁。一代豪杰竟匆匆谢幕!
安徽省庐江县庐城镇的周瑜墓(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
《三国演义》把周瑜说成被诸葛亮三气而亡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历史就是这样奇怪,好似上帝之手冥冥中的安排。如果***以时日,让他大展宏图,至少借居荆州一隅的刘备很难再有作为。如是,后来的历史进程又该如何书写呢?
《三国演义》由于作者罗贯中“尊刘”的主线,很多历史人物都被曲解。正史中的周瑜与《三国演义》相差甚远,绝不是“英雄气短”的吐血之人。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气度恢弘,刚柔相济,《三国志》明确记载:周瑜“长壮有姿貌”、“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不绝于耳,以至很多人,尤其对正史知之甚少的人对周瑜的认识都是“嫉妒诸葛亮才华,三受诸葛亮的口舌之剑,最终活活被气死”。其实,要真正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绝不能受限于文学作品或者***剧,应该参考史料文献,正确评价。演义***只不过笑谈而!
在正史中,周瑜其人:
1、才情兼备的帅哥一枚。有“曲有误,周郎顾”美谈,周瑜精通音律,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喝醉了,如果演奏稍有一点儿错误,也一定瞒不过他的耳朵,每当发现错误,他就向演奏者相顾,微微一笑,提醒抚琴者,错音了。可见,其音律之精通,心胸之开阔!据说:东吴世家小姐美女小乔,为了引起周瑜的注意,故意弹错琴,最终抱得美男归。(感悟:看古人的浪漫,今人真是无地自容。古人是“赌书消得泼茶香”,今人是买买买、送送送!,哈哈哈!你说俗不俗?)
2、卓越的军事才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十三岁的吴军统帅周瑜,火攻曹操,取得赤壁大捷,让曹操自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终其一生不敢再犯江东,周瑜自此走上人生巅峰,名满天下,一代儒将风***载入史册,一举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所谓的“草船借箭”、“借东风”,不过戏谈罢了!在战略方面,周瑜制定了攻取益州,兼并西蜀的***,只可惜一切还在筹划之时,公瑾撒手西归。多年后,此***被诸葛亮借鉴,建立了蜀汉***。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周瑜文韬武略,提剑上阵杀敌,下马安邦定国。若不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岂是诸葛亮可比?(当然每个人的见解不同)
3、忠贞不二。周瑜历经孙策、孙权两代,始终忠心效主,为东吴的事业奔走劳碌。若周瑜是气量狭小之人,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还是那句话,要读史、读“正史”,切不可把文学作品当作历史去看待。有人说要为周瑜正名,其实大可不必,我们需要做的是要正确看待历史,借鉴历史,在人们喜爱演义***的同时,要正确区分文学创作和历史文献!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明显被黑化了。
作者罗贯中为了烘托诸葛亮的天纵奇才,不但把周瑜写成了一个心胸狭隘之人,还把周瑜的许多智慧见解重新包装,放到了诸葛孔明的身上。
↑罗贯中的作品扭曲了真实的周瑜形象↑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演义和故事,代替了历史真相,在一代代老百姓身上广为流传。
历史上的周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其实,从《三国演义》出现之前,历代名人对周瑜的评价,就能看出一二。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东坡对周瑜的雄姿风***,完全是迷弟倾倒的表情,神向往之。
同时代的孙策,如此评价周瑜:“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观周瑜短暂的一生,他对孙家的忠诚,从来没有动摇过。
孙策早亡,权力移交孙权之后,江东人心浮动,周瑜却坚定支持孙权,不但打消了孙权送子质到曹营的念头,更是在曹操大军压境之时,坚决主站,挽回了江东危局。
论忠心,周瑜堪称是板荡之臣。
陈寿评价周瑜:“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杰,新荡荊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二。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赤壁之战中,周瑜是绝对的指挥核心,他不但是杰出的将领,更是非凡的战略家,当时曹操军力强盛,所过之处,如同秋风扫落叶。
周瑜却向孙权详细分析了孙曹两军的胜败关键:
1、曹军长途跋涉,士兵士气低落,疲惫不堪;
2、恰值苦寒之时,过了草肥的季节,曹军军马缺粮草;
3、曹军主力是北方人,擅长陆战和骑兵战,但不擅长水战,如今来江东地区,水土不服,弃马鞍而就船桨,以短击长;
4、曹操后方不稳,马超和韩遂此时正在关西,看曹操大军出动,不可能不动心思;
针对曹操吹牛的八十万大军,周瑜谈笑间指出:曹操主力不过十五六万人,而且所得刘表的'降军七八万人根本没有作战斗志,我只要用三万精兵,就可以打败曹操。
周瑜这番分析,从后来的赤壁之战走向来看,几乎全部应验,曹军水土不服,军内流行疾病瘟疫,北方雄主以为资本的陆战力量,在水战面前,毫无经验。
周瑜还及时***纳手下黄盖提出的火计,终于一把火把曹操烧回南郡。
在周瑜的作战指挥生涯里,他胸怀广阔,听得进去他人意见。
赤壁之战后,发兵南郡之时,他***纳吕蒙的计策,最终攻克南郡。
其后,他告诉孙权,趁机把刘备软禁,收编刘备阵营的军队,可孙权不听,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建安十五年,周瑜提出了征伐西蜀的方案,也就是著名的“二分天下”之计:先取刘璋的地盘,再吞并张鲁,然后和西凉马超结盟,'兵出襄阳,反攻北方,最后和曹操大决战。
孙权完全赞同这一部署,然而,老天却不许,周瑜在赶回驻地江陵途中染上重病,不治而亡,这一战略也彻底失去了执行者。
↑周瑜英年早逝,实在可惜↑
至于周瑜的人格魅力,更是没得说,他精通音律,爱惜百姓,为人亲切,哪怕是曾经和他敌对的程普,到最后也不禁感慨: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试问各位,你的身边同事朋友,可有多少这种相处如醉之人?
而且,周瑜的眼光很好,他年轻时曾经效力袁术,可看出袁术根本成不了大事,毅然诀别,转而投靠孙策孙权一家。
后来孙权登基称帝的时候,也没有忘记这位王佐之才的老战友。
或许,在孙权心底,还是有些遗憾的吧,若是周瑜健在,孙权称霸的,可能不只是东吴,而是整个天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剪辑三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剪辑三国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