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畅读***历史夏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畅读***历史夏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代姓和氏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人在母系氏族就有了姓。那时的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随母亲的姓。进入父系社会以后,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母族沿用下来,“氏”是有功勋名望的男子依氏族所在的地名、图腾而获得。国家产生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封建时代,姓和氏的区别逐渐淡化。但由于男尊女卑,后来氏演变为对已出嫁的女子的称谓。通俗地说,就是丈夫的姓在前,女子的姓在后。比如丈夫姓刘,妻子姓杨,妻子的称谓就是刘杨氏。
现代,姓氏合一,统称姓氏。
您好,要明白姓和氏间的区别需要从各自起源说起。另外,为何孟姜女不姓孟?“秦晋之好”为何成为婚姻的代表词?这其实也和姓氏有关,我们分别叙述。
一,起源
一般认为在母系氏族社会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者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帝姓姜,黄帝姓姬,虞帝姓姚,少昊姓嬴,夏禹姓姒。
氏的形成要比姓晚一些。随着同一母系血统(即同一姓)的子孙繁衍,人口增加,这些子孙要分为不同的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也是为了便于区分,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同一个母系氏族有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
简言之,姓与氏在最初阶段有以下几个区别:
第一,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
第二,姓不变,氏(随着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可变化。
第三,姓别血统,氏别子孙分支。
但是,大约在秦汉时代,姓与氏便混合为一了。
二,孟姜女不姓孟
周朝时女子在家未嫁时以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另外女子在出嫁之前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这一方面是为了区别与称呼女子,另外也是为了标明女子姓与血统,因周朝时施行严格的“同姓不婚”制度。这就是所谓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所以孟姜女,实际上是姜姓长女的意思,所以她不姓孟而姓姜。
(孟姜女哭长城,网络配图)
三,秦晋之好
周代晋国姓姬,秦国姓嬴,秦晋两国可世代通婚。而像晋国与鲁国都姓姬,便不可通婚。所以秦晋之好成为了婚姻的代名词。
什么是姓,什么是氏?这个问题问出来,真的让很多小伙伴会一头雾水,原来姓氏还不是一个概念?是的,姓氏在产生之初是两个概念,南宋学者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的就有个这样的描述:
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简单的说,姓是别婚姻,区族部的;氏是族内区别大宗与小宗的。我们现在的姓,百分之九十多都是氏。古代为了防止族内近亲结婚,因此提倡“同姓不婚”,姓就是用来区别不同的部落的,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最早的一批姓产生于母系社会,因此多带有女字旁。而氏是部族内部区别大宗与小宗的。大宗继承爵位,也继承的部族的姓。而小宗要另立氏,并且只能追溯到得氏的始祖,而不能再祭祀得氏之祖以前的与大宗共同的始祖。
姓产生后,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以马氏为例,得氏之祖是马服君赵奢,而赵氏的得氏之祖是被周穆王封至赵邑的造父。因此马氏祭祀时,只能追溯到马服君,而不能与赵氏,一样再祭祀造父了。这就是氏与姓的区别。大宗是嫡子,小宗是庶子。所以要出立别氏。到了秦汉以后,姓氏合而为一,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畅读***历史夏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畅读***历史夏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