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以隋朝历史为结论的正确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以隋朝历史为结论的正确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隋唐时期可以实行科举制,不用九品中正制选官?
科举制作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选官方式,自隋唐兴始,已经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那么隋唐时期究竟是哪些社会因素推动的科举制的建立,并逐渐淘汰掉九品中正制的呢?我们一一来看。
九品中正制至隋朝实行了约400年,至东晋末年,由于九品中正制赋予门阀士族超然的特权和地位,士族子弟鲜有像王导、谢安一样的政治家,大多人都声色犬马,追求奢侈,以驾驶门第自矜,此为其衰落的内因。此外,孙恩、卢循发起的长达十二年的农民起义也给东晋的门阀士族以沉重打击,王谢等世家失去了原有的统治地位,具体体现如下,谢琰被杀后,北府兵为寒人掌握,军权不再有士族掌握。其次是这次起义本就因门阀士族封建剥削严重、农民无法负担而起,矛头直指东晋各个世家大族。刘裕为缓解阶级矛盾,不得已出台了一些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同时限制了豪门士族的各项权力。
而庶族地主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崛起,隋文帝颁布“均田制”,几乎使每个家庭都拥有土地,同时整顿户籍,轻徭赋以,将依附于豪门士族的佃农、奴隶解放出来。于是几年之后中小地主迅速崛起,隋唐时期,庶族与门阀士族的势力差距越来越小,为维护本阶层的利益,庶族地主阶级要求拥有政治权力,积极寻求入仕途径,为科举制的实行奠定了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
2.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科举起源于隋朝,最终定型于唐朝,同时也符合隋唐大一统的需要。九品中正制是门阀士族地方割据下的产物,地方官的品评是选官时的重要标准,选官权并不在皇帝手上,但由于魏晋***依赖于士族,对此只能选择妥协。
但这种让渡政治经济特权的现象是任何一个专制皇帝都无法接受的,所以隋唐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启用科举是符合专制皇权的需要的。科举取士可以形成从中央皇帝到地方的垂直选拔。寒门子弟可以层层考试面见皇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科举制的好处,,同时这样收到皇帝赏识而被启用的官员往往对皇帝更忠心,所以天子掌握用***也就掌握了更多的行政决策权,有利于皇帝扩大统治基础。此外,由于消弭了之前由于缺乏上升途径造成的中下层人士的不满情绪,也可缓解政治矛盾,有利于政局稳定。
3.魏晋士族的文化垄断被打破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占有以经学为核心的学术文化中心地位,教育也以私学为主,士族可以依赖一家之法对儒、释、道经典做出解读。到了唐初,孔颖达校订五经,唐***颁《五经正义》于全国。
经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为寒门***创造了一定的学习条件和文化氛围,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而门阀士族一般以经学传家,所以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学术中心地位,这也是科举制得以推行的重要原因。
这是因为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四百多年的时间,世家政治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社会上出现了重重的漏洞,而寒门和士族之间的斗争也是愈演愈烈,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出台一项新的政策。
流行于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源自于魏朝,可以说这一项制度非常好的取代了汉代的孝廉制度,适应了士族大规模崛起这一社会现象。
九品中正制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
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可以说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而且缓解了中央***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的评定和选举权、被选举权都落到了大世家手里,从而成为门阀把控朝政的手段。我们都知道一旦官场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就会陷入僵化。所以慢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每一个大王朝到最后都被内部最大势力所取代,而此前会出现政治极度***的情况。
关于这一政治情况,唐代诗人在刘禹锡在《乌衣巷》一诗中多少有些讽刺的意味,“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是在嘲讽大世家终将败落,指不定新崛起的就是谁。当然,这里可能也有夸赞科举的意思,表示科举制度一出,寒门子弟终于有机会和世家一较高下。
隋代出现科举制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这种官场上寒门子弟和世家子弟之间的斗争所创造出来的产物。
不过除此之外,科举还有一项职能,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前面我们说了,九品中正到最后大权几乎都落到了大世家的手里,当世族的权力高到一定水平,轻则藩镇割据,重则改朝换代。
隋朝出自北周,杨坚的权力是怎么来的,他自己很清楚。
北周出自西魏,同样也是宇文家篡了拓跋家的权。
诸如此类往前推,司马代曹,萧家代刘,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故事。
那么想稳住中央皇权,就必须保证有大量的官员是亲近自己的,因此首先一点就是要把官员的选举权握在自己手里。因此可以说科举制度的诞生,是中央集权削弱世家重要一步。
不过虽然隋唐时代有了科举,但是科举在隋唐时期的作用却是非常有限,大权仍然被军事世家掌控,科举出来的官员只能在大家族间苦苦挣扎。一直到宋朝建立,太宗太祖扫尽世家大权,这才基本终结了存在与中国800多年之久的门阀政治,从此世家基本只有一家,也就是***。但是皇帝却并没有从科举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无上皇权,反而是开启了文官集团同皇权独裁之间的新一轮斗争。
这个就涉及到了皇权和门阀士族或者关陇集团的利益***了。
九品中正制是陈群建议曹丕实行的,具体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就是说,在在这个品级制度里越高,官阶越高,仕途之路也越好走。
九品中正制(图片来源:网络)
问题来了,这么好的制度为啥隋唐不用呢?因为在曹丕设立了这一制度后,九品中正制实际上后期已经是门阀士族手中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了。门阀士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支连皇权也撼不动的力量,他们掌控朝中大权。有了曹丕的九品中正制,他们更是如虎添翼,把控帝国的走向,造就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景象。
随着门阀士族和关陇集团的兴起,九品中正制已然不可用,科举制顺应历史潮流应运而生。九品中正制的缺点很明显,只要有人把控人事任命,那这个人就可以无限扩大自己的势力。但是全国这么多官员,显然靠皇帝一个一个去检查那是不可能的,于是这其中的贪腐问题和皇权对立势力问题就出现了,科举制完美的避开了这些缺点,有一部分原因是科举制实行的时候正是门阀士族衰败的时候。
科举考场(图片来源:网络)
杨坚建立隋时,本身就是获得关陇集团的支持才得以建立。杨坚深知门阀士族或关陇集团把控朝局的可怕,于是他开始扶持与门阀士族对立的寒门士子,科举制的雏形因而诞生。到了隋炀帝时期,创进士科,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又进一步发展,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结语:科举制的创立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打压门阀士族垄断政治资本。后来的朝代,至明清,科举制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是贯穿中国古代史的一束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以隋朝历史为结论的正确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以隋朝历史为结论的正确性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