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兵制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宋朝兵制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的书值得推荐?
宋朝那些事儿 周膺 两宋王朝
《如果这是宋史》 这个不错
《铁血强宋》
《南宋政治史》
陈振、虞云国的书随便捡一本看看,白寿彝的中国通史宋代部分也行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
漆侠《王安石变法》《宋代经济史》
邓广铭《岳飞传》《陈龙川传》《王安石》《稼轩词编年笺注》
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主编白钢)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宋朝阶级结构》《岳飞新传》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祖宗之法》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曾瑞龙《经略幽燕》《拓边西北》
陈振《宋史》
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正说宋朝十八帝》,是2005年7月1号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
《宋史演义》,是《历史通俗演义》中的一部。叙述了宋朝的兴亡
《行走在宋代的城市》
《国史大纲》是历史学家钱穆所撰写的一本通史性论著。
宋仁宗时期,辽宋之间的军事实力对比如何?
宋代军事指挥系统由枢密院、三衙、兵部共同掌管。其中,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调动,直属皇帝管理,拥有对宋朝正规军的调动权;三衙分化禁军的指挥权,三个部门共同领导禁军部队;兵部隶属于尚书省,为了防止宰相对军国大事的干预,宋代兵部只掌管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蕃军等非正规军,同时负责武将升迁管理、地图仪仗等。
北宋军队由禁军、厢兵、乡兵和蕃兵组成,以禁军为主体构成一种中央军和地方军、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禁军是宋朝的正规军,隶属枢密院直接调动,三衙领兵,直接对皇帝负责。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后,废去大量的冗杂部门,但保留了枢密院。在宋代,枢密院一直拥有调兵权。
厢军是宋朝各州县安保部队,最高隶属于兵部,兵部拥有对全国厢军的指挥权。但是实际上,厢军战斗力弱,一般只有维持治安和杂役的任务,州县地方长官一样对其有领导权。
土军、民兵、藩军是宋代为了边防安全和治安稳定建立的准军事化部队。按照熙宁变法的保甲法要求,宋朝逐渐建立完善其民兵部队,而从仁宗朝开始的对西夏战争也大量的招募了土军和藩军,这些军队名义上直属于兵部领导,兵部拥有其指挥权。
宋朝的兵种主要是步军,其次是马军。***是重要武器。另外还有水军。南宋水军规模比北宋为大,已常用车轮战船作战。宋朝重视制造武器,兴办若干厂作,能大量生产***,也能成批生产火药兵器。还专门设置了武器管理机构。
兵力的配置上,宋朝军制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各方互相钳制,不敢造反。这就是“强干弱枝”。如果京城有变,在各地驻扎的禁军联合地方的兵力,足够对付变乱。这样就“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这就是“内外相维”。
在太祖开宝年间,公元968~***5年,北宋军队人数为三十七万八千。
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9年),北宋军队达到了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其中禁军八十二万六千人。
辽国是耶律阿保机建立的统一的契丹***,在那个时候,契丹***的地盘太小,因此,他们开始了一系列扩张行动。
辽朝皇帝掌握最高兵权。下设北﹑南枢密院。北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构,一般由契丹人主管﹔南枢密院亦称***枢密院,掌***兵马之政,因而出现一个朝廷两种军事体制并存的局面 。
辽国军队分成了近卫军、部族军、汉军、属国军。近卫军隶属于辽国皇帝的亲兵部队,战斗力最强,装备待遇最好,有3万多人。部族军是辽国军队的主力,辽国属于一个半封建半游牧式***,各个部落的首领拥有部分军队。一旦皇帝下达了部队集结的命令,各个部落的军队开始集结,开始军事行动。部族军的总数大约20万左右,至于汉军,主要在燕云十六州地区,也就是几万人的规模。那些藩属国的军队,也就二万左右。按照这个标准计算,辽国的常备军不超过30万。
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刀枪。后期从宋朝传入抛石机式的火炮,编有炮手军。
辽军作战,骑兵每500—700人为一队,十队为一道,十道当一面。队、道、面各有主帅。各队轮番冲杀敌阵,自己的人马则可以稍事休整。如果敌阵坚固,则轮番冲杀二三天,待敌疲惫,然后派***作战部队“打草谷骑”迷惑敌阵,主力部队乘势歼敌。
北宋末年阶级矛盾就很尖锐了,农民起义不断,要不是民族战争转移了矛盾,宋朝会不会之于农民起义还是难说。北宋的中后期,武将的地位低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任何武将只要立了功,朝廷上下第一反应是必须抹杀他的功劳,不然他该危害朝廷了,这个想法,无论忠臣奸臣,无论新党旧党,全部是这个想法。每个人都拼了命的压制武将,还有一切和兵事有关的东西,外敌入侵,大家第一反应是,赶紧赔钱,给东西。这样的朝代,能立那么久我都很奇怪。
辽国军队以骑兵为主,弓箭为主,近战短兵相接,近身格斗是宋人的梦想,唐朝人也梦想过,但是到战场上就知道了,想拼命不可能,根本到不了近前就完蛋了,蒙古人打仗承袭的是契丹作战方法,尽量远距离作战,等到近战时,那是收尾了,打扫战场的行为。契丹究竟有多少控弦者?不清楚,可能是契丹人口的大部分都是控弦者,因为由苏澈的诗词来看,契丹妇女也是随身携带弓箭,这几乎是全民皆兵。
护步达岗之战有辽国方面出兵的官员和动员军队列表,实际数量不低于五十万。其中8万骑兵来自翻汉贵族、诸大臣贵族子弟,40万步卒是林牙萧察剌从全国各地调往吉林的。史记战前,金兵对双方实力对比感到绝望。
出河店之战,女真兵由2500人增加到3700人。辽军10万人,当时两军的比例是1比27人。 护步答冈之战,金军2万人辽军70万人。两军比例1:35. 两次都是金兵赢了……金兵觉得连辽兵的弱旅都打不过的宋军不值得重视也是正常的。
如果正常分析宋辽之间的军事实力对比,个人认为宋军是不占优势的,即便是宋仁宗时期有百万的厢军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不能战的弱旅,根本排不上号,对于宋朝来说辽国就是坚不可摧的存在,实际上来说辽国的军队相对宋朝优势很大。但是辽国不可能突破宋朝的北方防护网络所以双方形成了对峙。
即便是王安石大规模整顿以后的宋军仍旧和辽军有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宋朝想和辽国一较高下的想法还是趁早收起来比较合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兵制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兵制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