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笔记宋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笔记宋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宋代科举流程?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
宋代科举的全过程:来府注籍——听讲专题——府院解试——解释放榜——在京待试——贡院省试——三评定等——皇帝殿试——金殿传胪——新科夸官——琼林赐宴——阁门谢恩——同榜期集——走马上任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宋代科举考试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
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
介绍宋朝全部历史的书?
宋代历史的基本史料主要有《宋史》,北宋史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南北宋之交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此外还可以结合《辽史》《金史》做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如果更进一步了解的话,就可以着手看《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玉海》了宋人笔记中《涑水记闻》《梦溪笔谈》都不错,如果想更偷懒的话,可以读经过整理的《宋人逸事汇编》
宋朝的一贯钱购买力有多少?和银子的兑换率又如何?
古代金钱有这样一个换算法
“一两黄金=十两白银=十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这个说法在宋朝是否准确呢?
我们从史料记载看下:
《岳飞新传》“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和五千两金折支”
《宋史》“以七十七钱为百”流行省陌
宋朝有北宋南宋之分,南宋时期通货膨胀尤为严重。
北宋初期一两银兑一贯钱
到南宋一两银兑三贯钱
我们以北宋初期为例
以黄金基准看:一贯钱等于465元
以白银基准看:一贯钱等于70元
以米价基准看:一贯钱等于148元
不过这是换算到现在,在古代金银产量低,购买力肯定远高于现在的。
这里我们看下高宗时期
宋高宗时期“武勇效用,每月食钱九贯,米九斗”可谓优而且厚矣
对比下现在的中产家庭年收入30万以上
月收入3万,一贯钱至少相当于2000-3000之间的一个收入,所以一贯钱的购买力在现在买个一般的手机是够了。
希望回答能帮到你
文:史努比行走历史
宋朝一贯钱的购买力,我有独门秘籍,能估计整个宋朝的大致范围,您觉得好一定点赞哦!
1、可以根据米价等基准,推测购买力。
一个基本常识,金钱的购买力是不同的,1989年的一元人民币和2019年一元人民币可不一样,1989年的更值钱。
两宋一共320年,一贯钱的购买力肯定有大变化、***动;网上说法众多,比较靠谱的一种是,等于70——6000元。
这个购买力怎么算出来的?根据史书中记载的物品价格。
先说的银子兑换率,一个简化的公式:1贯钱=1000文=1两白银=1钱黄金;该公式不考虑缺斤短两等省陌情况。
(一贯钱▲)
我们以米价来看。
今天的米价我们是知道的,如2019年某月的米价为3-25元/公斤,我们取个常见的数字8元/公斤。对于古代,一石米的价格我们也可以查到,如宋初太宗年间京师的米价大涨,为700文一石,宋代一石=75.96公斤;700/75.96=9.22文/公斤,即每公斤米为9.22文。
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到9.22文=8元;922文=800元。1000/922*800=***3.23元,即以米价计算,宋太宗赵光义河南开封的一贯钱,相当于今天的***3.23元。
知道怎么算出来的吧?
【涛说乱世史原创,欢迎点赞关注哦】
2、那么,更宏大的目标来了,你开始吹牛说整个宋朝你都能估计,怎么估计?
因为宋朝米价的记载比较多,金银流通比较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米价估计。
宋朝从赵匡胤到宋理宗的米价我们都可以查表查到,下面仅仅列出部分。
米价全都有了,宋朝最便宜米价在100文,出现在宋太宗、宋真宗的河东地区;最贵的米价出现宋高宗时期,7000文一石米。 即宋朝的每公斤米波动价格在1.32文/公斤——92.15文/公斤。即在宋朝不同时间、不同地点,1.32文-92.15文=8块。 1文钱=0.09元——6.06元;1贯钱=90元-6060元。
这个最后的1贯钱等于6060元,真的很夸张!水稻作为农产品,价格非常不稳,夸张情况我们可以忽略。
我们再说一个直观的结论,简化理解:宋代1文钱不值钱的时候,大概相当于日元;值钱的时候,相当于美元;这个波动真的很大。
如果各位有更好的算法,更稳定的基准,欢迎指出斧正。
(宋代米价 表格来源《中国历代粮食价格问题通考》▲)
(宋代米价 表格来源《中国历代粮食价格问题通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笔记宋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笔记宋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