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义仓的来源和历史背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隋朝义仓的来源和历史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义仓制度的影响?
  2. 义仓是社会救助制度吗?
  3. 古代买粮食的地方是?
  4. 隋文帝修建大量粮仓的原因?

义仓制度的影响?

隋朝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制度遗产,尤其是在粮食安全和社会保障方面。

隋朝义仓的来源和历史背景-隋朝义仓的来源和历史背景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它所确立和推行的义仓制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然灾害影响、缓解了可能的阶级矛盾,而且很隐蔽地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保障了隋***的政治稳定。

义仓改为官办,不仅仅是百姓管理不善的经济原因,还有稳固关陇地区安全的政治考虑。

隋朝义仓的来源和历史背景-隋朝义仓的来源和历史背景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义仓是社会救助制度吗?

义仓是隋以后历代封建***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义仓是每家出粟麦一石以下,储在粮仓,以备荒年而用的。由于义仓的粮食来源于老百姓,***统一统筹,在当时的社会,也属于社会救助制度,有进步的意义。

严格的救济,物质应该来源于***,救济于民间,这才叫真正的社会救助制度

隋朝义仓的来源和历史背景-隋朝义仓的来源和历史背景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买粮食的地方是?

      在古代,粮仓主要分为常平仓和义仓。常平仓始建于汉代,它的基本运作流程是,丰收时粮食比较便宜,国家就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大量买入粮食,避免谷贱伤农。等粮食歉收时,国家再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大量抛售,抑制粮食价格上涨,防止饥荒发生。

      义仓的出现晚于常平仓,但也始于汉代,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在隋唐时期兴盛。义仓是由地方所设立的粮仓,和常平仓不同的是,常平仓通常是运用官府的资金进行粮食和实物囤积,而义仓是在官府的组织下,按人头和田亩抽成进行征收和***购。

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燕昭王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以致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联合各国攻齐,占领70余城。燕国也确实强盛一时。后世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

隋文帝修建大量粮仓的原因?

隋文帝修建大量粮仓是因为国家太平,种粮食人口多,产量大,需要很多的粮仓储存。

隋文帝建粮仓,设仓两种,官仓和义仓,前者给公务员,后者供灾区。文帝末年的存粮可供***5,60年之用。

隋文帝出力行节俭,展开改革,大兴水利之外,若数到隋文帝时期的重要建设,一定要提大型粮仓。事实上,隋代是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发展的顶峰时期,据史书记载,隋朝的粮食到了唐贞观年间还没吃完,依然可以食用。形容似乎相当夸张,但考古发现,形容有根有据。在粮食充足之下,隋文帝储存粮食以防治荒灾,在全国各州设置官仓与义仓。

含嘉仓

据史书记载,隋朝的粮食到了唐贞观年间还没吃完,依然可以食用。建有数个粮仓,其中回洛仓的面积相当于50个标准足球场般大。

含嘉仓

到了隋炀帝,粮仓规模更大,其中规模最大当属含嘉仓,含嘉仓始建于隋朝隋炀帝即位后的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它位于今洛阳老城区的北侧,东西宽约 600 米,南北长约 700 米,总占地面积 42 万平方米,在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为12656620石,而含嘉仓就有5833400石,占了将近1/2。

修粮仓一是粮食丰收,需要有更多的粮仓用来储存粮食,二是储存足够粮食能稳定国家。

隋文帝建粮仓,文帝时设仓两种,官仓和义仓,前者给公务员,后者供灾区。文帝末年的存粮可供***5,60年之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义仓的来源和历史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义仓的来源和历史背景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