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王讲历史夏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老王讲历史夏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国古代夏朝和商朝之间是不是还有一个朝代?
  2. 商朝为什么总是迁都?

中国古代夏朝和商朝之间是不是还有一个朝代?

没有,据史书记载夏朝的最后一位王——桀被商汤所灭。由于禹的儿子启接替了父亲的位置,所以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也一起了部落之间的混战,后来启死后其儿子太康只知游玩,不理朝政更是激发了部落的***,”太康失国“以及后来的“少康中兴”。直至传位至夏桀,“鸣条之战”中被下属国商灭。

老王讲历史夏朝-老王聊历史第三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良渚考古的发掘必将揭开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层“古老而又全新的面纱”。这与多年发掘的“河姆渡文明”的辉映,又将中国的“文明摇篮”推向一个崭新的局面。试想,历史一直是将“黄河文明”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主线”进行“述说”着。那么,上述两大考古成果的发现与考证,必将震惊中国史,也将震撼世界史。为什么吗? 一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将是“两条主线发展的”。即黄河文明线、长江文明线。 二是中华文明史要向前推进1500多年。那么,就突破了“成书记载”的“史源”夏、商、周了。 三是“成书记载”的中华文明是自西向东、自北向南传播与覆盖的的“史说”,要重新定调为:东西互进,南北共荣。是即有单到,又有融合。 四是这个空出来的一千多年历史又将怎样“填写”?从“三皇至五帝”,接“夏商周”,怎么“接档”。 现在可以肯定的说,良渚文明极大的可能是中国第一个朝代“上古有虞文明”。曾经考古认为良渚文化已消亡,原因是因生存环境的恶化而北迁中原建立了夏朝,那么极有可能中国东南是华夏的又一个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用中国人的俗言说:是话有根,是风有影。许多以“传说记载”的“口耳相传”的东西,是后世不断追寻的动力。诚然,中华文明的起源至今仍是中国、世界“史迷”们不断探索的“谜题”。 创建于2018.1.31编辑

看待华夏史,首先要明白天子与国君的区别,更要明白朝代与国号的不同!天子无国而有天下,国君是受天子任命而代天子管理本国的执行CEO!

老王讲历史夏朝-老王聊历史第三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天下所有的国君都只是天子的大臣,而且分为四个等级:公丶候、伯丶子!华夏古代是没有南爵的!国君管理国家,行使权力,就是所谓的替天行道,就是在执行天子赋予的使命!

天子可能易姓,天子易姓就是改朝换代,例如商朝取代了夏朝。国家灭亡换姓,国号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即使国君不换姓,也可以改国号。例如周朝时,田氏代齐就并未换国号,晋国原本称为唐国是后来才改为晋国的,而且国君未易姓!

老王讲历史夏朝-老王聊历史第三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很多时候是流水的天子,铁打的诸候国!天子与诸候,利共而不独,天子以礼治天下,天下秩序固定,诸候一般没有取代天子的想法和利益诉求,所以上古时代,每一个朝代的时间都很长,长得有点让人难以置信!

在这一点上,东亚有个活化石,就是日本,日本自古实行的就是类似于中国上古时的夏商周的那种体制,导致***制存在了二千年!

所以夏朝与商朝之间应该没有另外一个朝代!史书在这一点上,应该是可信的。

按照目前流行的观点,历史朝代顺序就是夏商周……但是好多史籍都提到过夏朝的两件大***: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这两件事之间间隔了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的时间。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太康失国”失的国是被谁抢走了,“太康失国”之后到“少康中兴”之间这段时间的华夏大地上是谁在统治?

有种说法是有穷氏首领后羿把持了太康之后的朝政,而有穷氏的后起之秀寒浞(zhuo),先后灭了有穷氏和夏朝,建立了一个短暂的朝代叫“寒朝”(大约存在了60多年)。

所谓“少康中兴”就是,夏朝的流亡王族起兵复仇,打败了寒朝,重新复国的故事。

我们的主流史料或者所谓正史却没有提及“寒朝”,《竹书纪年》好像有记载,但是有人说竹书不可信。是是非非、真真******谁又能理的明白,几十年前的民国时期的事都好的含糊不清的,更何况是几千年的事了,大家就随便看看当做街头侃大山吧。

不知道问题是想问神话,还是传说,还是史实?

根据神话,就是尧舜禹,根据传说就是夏商周,而根据史实,只能说是没有定论。

现在一谈到历史,就有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额头上绑着爱国必胜的带子,喊着:根据史记记载。殊不知这些人换个地方,又把竹书捧为经典的时候,完全忘记了司马迁在他们嘴中曾经是那么的无暇,而且可以***几千年的历史的真神。

史记不可信。同理,史记的前辈尚书也不可信。文献考古只能参考,不能作为信物。文字中立,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成为中国文化人的共识,更别说古人了。那些号称史家的人一样小心翼翼的需要避(君王)讳,而不是直书君王的名讳。既然这样,又怎么相信他们的笔下的***的真实性呢?

炎黄尧舜禹,五圣人是否存在?肯定是存在的,但绝不会是史书上记载的那种顺序传递。参考国际和国内的原始部落联盟,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些部落都是并存的,而部落联盟之后,出于彼此的需要互相认同,而把所有的领袖或者圣人加一起,做一个传承,这个在上古时期是惯例。参考我对神仙体系的文章,神仙体系也是合并二个种族的共同信仰而成的。而中国的皇帝为什么都要泰山封禅而不是昆仑山?拜的其实是东夷的神仙,或者说,上天曾经是东夷人的,被炎黄子孙借过来了。所以我们当黄帝需要他(也许是东夷人心)的认可。后来转变成为了一种仪式。

道理是一样的,尧是炎黄人种,舜是东夷人,而夏则是古羌人。或者是部落联盟的关系,或者是谁当了首领的关系,对于此问题暂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个传说得知中国大陆确实存在过这么三个主要的部落,至少在当地都是霸主的地位。通过类似的古代传说模式,尧舜禹同朝似乎更可信一些。而且,夏商同朝也是同理。毕竟我们得知的史实(这个不仅仅是文献了),尧唐一直到战国才灭,而夏杞也是差不多的时候。商(宋)也是到战国才灭。保留贵族的血统和传承是中国奴隶制的特点,而尧唐时期明显的已经进入了奴隶制(虽然中国没有完全的奴隶制,甚至赶不上美国黑奴时期的水平)。所以,广义的来说,多朝并列才是史实。而虞舜为什么被灭呢?因为他正好是炎黄需要打击的东夷的势力。而周时候的虞国则是用虞的名字周王室当君主。这点正好也侧面证明了古羌人集团及其后裔炎黄集团需彻底灭掉东夷人的决心,毕竟商是东夷人的代表。

商朝为什么总是迁都

商朝频繁迁都主要原因如下:

1.商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国北方的奴隶制国家,需游牧民族需要逐水而居,围绕着黄河流域附近区域。

2.夏商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那时候人们对于黄河流域的洪水泛滥是束手无策,整理水利和黄河河道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基本上相当有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黄河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只能进行迁都他处。

3.最主要的是商朝是奴隶制国家,商朝国内的贵族王族为了争夺王位维护自己的特权利益,互相争斗搏杀,导致商朝不得不进行数次迁都。

个人认为商朝多次迁都主要原因是黄河流域洪水泛滥,还有就是商朝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夺王位和各自的利益战乱不断导致多次迁都。

商朝频繁迁都,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就是天气因素,商朝早期,我国黄河流域多次出现了水患,这对于商朝这种农业社会来说,是必须要大搬家来躲避的。

第2个就是,商朝的继承权问题,当时继承权问题比较混乱,儿子继承,那么是那个儿子继承?哥哥死了,弟弟继承,那么弟弟死了谁继承?最后,史记也说,自中丁以来,商朝就因为继承权问题,非常混乱。

为了权利版图的重新划分,有时也有迁都的必要,一个到盘庚树立嫡长子继承制以后,商朝才真正定都殷地,不再迁都。最后一个就是,外敌入侵,在商朝开始,北方地区气候开始干燥。

这个时候,北方地区天气已经开始寒冷干燥,更多的北方民族开始南下,到温暖的中原地区与占据中原的商人进行不断的战争和冲突,其实就是抢地盘。

最后,还有一个就是,商朝祖先是养牛为业,实际上也需要不断有新的牧场,来养牛。经过几百年发展,商朝后期才真正进入到稳定的手工业,农牧业时期,不再过多依赖养牛和粗糙农业。从商朝出土的青铜器也可以看到,商朝后期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远远超过了中前期。

商朝从汤开始,到纣来亡,共传17代31位君主,近600年。商朝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都城屡迁。汤最初建都于毫(今河南桑丘市)。其后五迁:中丁迁都于,河亶甲迁都于相,祖乙迁都于邢,南庚迁都于奄,盘庚迁都于殷。

主要原因是当时生产手段落后,抵御不了大的洪水,遇到大洪水只能三十六计走为上,公元前1525年,相(今河南内黄)遭洪水,祖乙把国都迁到了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迁至耿的第二年,因发生河患,耿城被摧毁而迁都至庇。

另一方面商朝早期***不是很稳固,王室内部经常有纷争,迁都借机打击地方势力,比如盘庚当时迁都声称"视民利用迁"(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

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之后迁都就很少了。

商朝从汤到盘庚,多次搬迁自己的都城,引起后来人们的种种猜想。早期的商朝屡次迁都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1、 经济原因说。

有人认为,商之迁都,是因为当时一个地区的生产不能供应一个部族的生活,商王必须率领他的部族一方面生产,一方面就食,古人称这样往来为“巡狩”。盘庚以后,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才定居了下来。

商朝前期,牧畜业还是主要的生产事业,长久定居的条件还没有完全成熟。在这种生活条件下,居住地区的迁徙是很必要的。从契到汤,有 8次大迁徙;从汤到盘庚,有5 次大迁徙。到了盘庚时代,由于农业的进一步发达,长久定居的条件已接近成熟了,所以盘庚再要求迁都的时候,遭到了人民的反对。这次在盘庚的压力下,勉强迁都了,但从此以后,殷人就定居下来,再也很少迁徙了。

2、游农和水灾说。

有人认为,早期的商朝,由于地力消耗的缘故,过了一段时间,不得不将土地放弃,换地耕种,在氏族聚居的定区域内循环轮换,这是商朝频繁迁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此外,还有水灾的因素。

3、 阶级斗争及自然灾害说。

有人认为,商都的屡迁,一方面是由于阶级斗争的发展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同时也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威胁,如祖乙所都的邢,后来就是被河水淹没圯毁的。到盘庚之时,为了扭转这种混乱局面,巩固并继续扩大商朝的统治,乃决定迁都于殷,盘庚迁殷后,“行汤之政”,为商朝的新发展打下了基础。

另外,还有人依据《盘庚》所说的“灾”是指社会矛盾,迁都是由阶级矛盾引起的,很大可能是贵族和平民的矛盾。至于盘庚托词为“恭承民命”,那是骗人的鬼话,实质在于重新建立奴隶王朝的秩序,用意就在于想利用迁都的措施,挽救统治的危机。通过迁都,一方面可以削弱那些世袭大贵族的势力,从而加强王朝的权力,这也是解决贵族内部矛盾的一种办法;另一方面,就是借迁都之举转移平民的反抗,从而维持王朝的统治。

4、“比九世乱”及“恪谨天命”说。

有人认为:“比九世乱”是殷都屡迁的客观原因,而“恪谨天命”是殷都屡迁的主观原因。自仲丁至阳甲九王在位期间,商朝发生了连年的王位纷争,殷人频繁的迁都,恰好发生在这个时期,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然而,王位纷争引起政治***,为什么要由迁都来加以解决呢?这是因为,商代社会弥漫对上帝和祖先神的崇拜和迷信。在政治***的情况下,正好借用迷信来解决这个矛盾,盘庚声称迁都乃是上帝通过卜人传达下来的意旨。

《水经注》云:“洛水出京兆上洛县灌举山,东经熊耳山北,《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今商洛市熊耳山)即此”,商州八景之一“熊耳晚霞”。自就是从的意思,从熊耳山把洛水引流出来。因在洛水(洛阳因之而名)之上游,县域为洛水之源故而得名上洛县(即今商洛市)。

《***记》:禹导洛自熊耳,龟负书出。这就是著名的“洛书”,禹根据它划定***区域。“洛书”源于此。

舜封均于商,生九子,皆卒,葬山阳,故山阳八景之一“九冢星罗”即指此。这是商洛地区最早的分封,以后禹封契、秦王封卫鞅都是如此。

洛南县洛南八景之一“玄扈凤图”,《黄帝录》云:黄帝坐于玄扈之间,凤衔图至。这个跟“河图”无关,乃们不用紧张←_←。

虞舜 时为商国,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得封此地。《史记.。殷本纪》“契封于商”。汉郑玄:“商南在华之阳”。晋皇甫谧:“今上洛、商是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自上洛经商县南,契始封此”。唐李泰《括地志》:“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帝喾之子契所封也。”契为商王先世,自契至汤八迁(经常迁都),汤始居亳(最早都城在亳州),从先王居(数次迁都都城之一)。接着成汤革命,号为商。后来周起于周原、秦起于秦地、汉起于汉水、隋起于随国公(封随国故地)、唐起于唐国公(封唐国故地)、宋起于宋州(古宋国地)等,与此皆同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王讲历史夏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王讲历史夏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