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历史存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夏朝历史存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商朝人的起源和原因?
  2. 为什么说夏朝的问题是“中国考古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3. 否定夏朝存在的人,是因为没有夏朝存在的证据,还是视而不见?

商朝人的起源和原因?

根据古史记载,帝舜时代,商人始祖契(xiè)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地,赐姓子氏,于是商人就以“商”来称其部落。因此,以《史记·殷本纪》等记载来看,商朝以商为国号的原因始于帝舜封契于商地,“商”也就是一个地名。

夏朝历史存疑-夏朝存在争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由此可以推断,商字起初与后来的商人无关,商地早已有之,帝舜封给契之后,“商”成了契族群的名称,并延续到商朝。

但别说帝舜时代了,就是夏朝是否存在都至今存疑,因此帝舜赐商之说很难让人信服。但如果不是帝舜赐商,那么商朝之商又是怎么来的呢?

夏朝历史存疑-夏朝存在争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甲骨文卜辞中,的确有商人始祖之契的记载,但并未有帝舜册封契的记载,也没有提及商朝之商的来历。不过,甲骨文卜辞中有“商”字,商字的字形却透露出了一些商人起源的信息。

为什么说夏朝的问题是“中国考古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这是两个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

夏朝历史存疑-夏朝存在争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哥德巴赫猜想”,我们这代人是从陈景润等的光辉事迹开始,知道了这个概念,那是“世界级难题”的代名词。要攻克它,得几代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只能是最大限度的迫近。

那么所谓夏朝(存在与否)的问题呢,在像甲骨文那样的当时的内证性文书出现之前,是个根本无解的问题。它仅见于其后千儿八百年后人的追忆当中,属古史传说范畴,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存疑而已。

在考古学上,夏王朝的存否问题则并非真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伪命题了。王国维老先生当年用“二重证据法”证明了殷商王朝的存在,证据的两头一是“纸上之材料”二是“地下之新材料”,请注意二者均为文字材料,前者是传世文献,后者是甲骨文。这是确认一个王朝真实存在的一道不可逾越或替代的门槛。遗憾的是这“二重证据法”后来被泛用滥用,“地下之新材料”被认为还包括没文字不会说话的文物,于是,没有实证基础的猜想(猜谜)大行其道,以至于今。

未来的哪一天,或许“地下之新材料”中又有内涵丰富的自证性文书出土,那本来无解的夏王朝问题,可能就会涣然冰释,不证自明或一证即明,从而结束半个多世纪以来沸沸扬扬兴师动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猜想。但那跟必须几代人前赴后继地戮力精进、刻苦钻研才能有所深入的“哥德巴赫猜想”问题有半***似之处吗,人们不禁要问。

这个比喻感觉太牵强了。首先我们说哥德巴赫猜想,说的是数学家哥德巴赫本人于1742年提出的一个理论猜测,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之后被世界数学家不断证明,目前最新成果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于上世纪60年代证明了“1+2”,但是并不是最终结果“1+1”。可见,哥德巴赫的证明其实是一步步逼近结论的。

反观夏王朝的证明,这些年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也可以和文献中的夏朝一定印证。比如说二里头文化遗址的时间、地点,都和文献中的夏朝有一定重合之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形态和出土的文物,也明显是处于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早商文化中间的一个时期,这又和文献中的夏文化有一定相似。

但是,这不能说就逼近了结论,因为真正的结论并没有发现——文字证据。文字证据才是最关键甚至可以说唯一关键的证据。因为二里头遗址并没有发现文字,更没有发现“夏”的自称;在殷墟遗址也没有发现“夏”字,同样没有商灭夏的记录。所以二里头就算和文献中的夏朝多么相似,但它没说自己是夏朝,就很难说它就是夏朝。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在考古学上玩猜想的是西方人。西方古史学家就是神话传说加伪造。中国考古学家只会埋头挖土。西方考古学家根本看不起中国考古学家,嘲笑中国考古学家是田野考古学家、泥土考古学家,是傻子,你们日晒雨淋,还弄得一身脏兮兮的,我们西装革履,坐在空调房里,拍拍脑袋,历史就诞生了。

考古学讲究的是实际证据,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说人是猿猴变的,那人与猿猴的中间过渡体化石为什么没有找到呢?所以只能是推论,夏朝的存在本身也是一个推论,商朝以前肯定有一个朝代,这是铁定的,唯一不能确定是到底是部落还是国家,要证明是否是国家,难道就一定要都城的遗址、文书、器皿镌刻等相关有国家法令的表达?才算吗!其实这些都是现代人对国家的标准定义!

民间的口口相传有时比史书更可信,打开地图会发现夏邑县附近还有太康县和杞县还有淮阳县。

1夏邑名字上就知道是夏的都城,2周王曾分封夏的后裔去南方开创杞国,3太康县有个王陵村,据说是埋葬的太康和少康二王,太康是夏启的儿子,古时帝王陵墓都离都城不远。

淮阳县古时叫畿,很多古籍上写大禹几次迁都后定都于冀,这个冀很多人认为是河北邯郸,但没有书中说过夏禹都城在河北,所以这个冀应当通畿,是古书讹字。

通过以上分析夏禹至他的孙子太康时期都城应当在淮阳这个范围内。

再看看夏的历史,太康失国后,少康中兴最先定都在禹州市,后迁都到夏邑县

史记·夏本纪·正义》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太康、后裔和下桀这三个人在二里头定都过,若是太康后都在二里头定都就可以直接写夏朝定都二里头,而没必要单独写。

所以根据以上的种种推断二里头应当是这三个人的都城,也就解释了二里头都城比起同期的陶寺和石峁遗址都城寒酸太多。

因为二里头比陶寺和石峁遗址差很多,所以推断也许并不是夏都城,而是商都城,因为二里头距离商丘很近,正是商国的活动范围,商丘因為是埋葬舜时期商国的契而得名,意為商王的丘陵,可见商国很早就生活在这里。

否定夏朝存在的人,是因为没有夏朝存在的证据,还是视而不见?

谢邀,否定必然有否定的目的,当然也有原因

目的,主要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击民族自信,这是西方文化侵略的重要一步。

而原因却很多样。

一、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无逻辑性。因为已知历史绝大多数已经被儒家编撰,他们本来就缺少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又有自身的主观想表达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历史的故事化,总感觉很***。

二、西方刻意的定义文明标准,甚至制造文明***象,让世界跟随他们的规则,跟随他们的思维。这就是文化侵略了,如今中国基本已近被同化,而保留的传统也不过是古代遗留的伪传统,这就尴尬了。

三、除了历史和西方的问题外,文化高层的不作为也是重要的一点。如今各地古文化遗迹都已证实,而除了东方,世界上很少有六七千年以前的大规模遗迹。把这个问题摆出来,大众自然会相信。然而文化高层自己可能还不信呢!

那么,夏是否真实存在呢?不妨把这个字放一边,可以看看当时的古文化。陶寺,石峁,这两个最主要的词摆出来!不管他们是一体,还是敌对。不管他们是并存还是存一。至少夏这个时期,东方非常繁华!

关于夏朝的问题,史书有记载,但考古证据不充分,有疑问、有争论不是很正常吗?实事求是一些不对吗?严谨一点不好吗?怎么就别有居心了?

难道最终证实了夏朝不存在,中华文明史只有三千多年,中华古文明就不辉煌了吗?中国的国际地位就降低了吗?我们有那么脆弱吗?

难道最终证实不仅有夏朝,还是传说中的虞、唐,中华文明史有一万年,中国近代百年国耻就没有了吗?中国就引领世界了吗?

现在和未来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而永远存疑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的工作方式恰恰就是社会持续进步的支撑。总是扼杀不同意见,社会缺乏争论的环境氛围,民族逐渐失去活力,不正是中华文明最终落后于西方文明的根本原因么?

对“夏朝是否存在”这么一个普通的学术争论,动辄上纲上线,不是搬出爱国大旗,扯上西方阴谋,就是扣人“数典忘祖”的帽子,这种人如果不是真正别有居心,就实在是愚不可及!

证据都没有, 怎么做到视而不见??
商在学术界都没定论,谈什么夏。
夏朝和夏文华完全两码事,否定夏朝又不是否定夏文华。城邦和国家定义完全不同。

不能挖个坑随手一指就变成宫殿了。
普通群众遇见专业的事情、只能拽个小板凳吃瓜。

当初作为ZZ任务的断代工程,专家组里强烈反对的又不是一小撮。断代工程不了了之,成果都不敢申报, 又整个文明探源。 你让老百姓怎么判断?带着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都不敢理直气壮的下结论,老百姓认了信了也没用啊。

国家对断代工程和文明探源一直大力支持的,也希望出好的结果。

研究没有出重大成果、无确凿证据之事国家又没***,一直允许争论存在。什么人又什么时候敢斩钉截铁的号称夏朝存在了?!

不要再在这个问题上死磕,夏很可能还处在原始部落文明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形式过渡的时代,当时中华大地部族林立,并没形成强有力的中央王朝,也许"夏"本身就是一个较大规模的氐族部落或城邦,所以,用现代国家的模式去套它,无异于削足适履,毫无意义。

中国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我们最骄傲的是自己长达5000年,从未中断的历史。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这些文明也许比中华文明更久远,但它们的真实性与连续性都远远无法与我们相比。感谢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记载。这些记载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团结统一的根源。

关于夏朝,考古界与史学界都有很多争论。争论当然是一件好事,他会让历史记录更加接近真实***。然而一些人借着这些争论,夹带私货,故意歪曲事实,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对于这些人,我们需要提高警惕,一切结论以官方为准,不可轻信谣言。

夏商周的历史,最权威的记录当然是《史记》。那么,《史记》的权威性从何而来?首先,《史记》是官方记录,官方有着大量的文献记录作为参考。这些文献记录,很多都是前朝的实时记录和牒记档案,其来源真实可靠。《史记·太史公自序》就记载:“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这个谱牒就是专门记录帝王诸侯的记录档案,是中国族谱的早期形式。

其次,中国史官秉笔直书,不惧强权,治学严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左传》曾记录一个齐国史官的故事:

齐庄公私通齐国大美女棠姜,被棠姜丈夫,也是齐国重臣崔柕发现。崔柕遂暗藏武士,杀死齐庄公。事后崔柕叫来齐国当时的史官说:“你就写齐庄公是发疟疾死了。”史官直书:“崔柕弑其君光。”崔柕大怒,杀死史官,并命令史官的弟弟接任新史官,告诉新史官:“你就写齐庄公发疟疾而死。”新史官仍书:“崔柕弑其君光。”于是崔柕杀掉新史官,让史官最小的弟弟接任。其弟依然写到:“崔柕弑其君光。”崔柕无奈,只好说到:“你就这样写罢。”随后放了这个最小的史官。这位史官走出门后,遇到另一位史官南史氏,他惊讶的问:“你怎么来了?”南史氏道:“我听说你们兄弟都被杀了,我怕有人篡史,所以赶来。”

作为中国历史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号称“文亚圣人”,人品学问毫无可怀疑之处。《史记》是司马迁一生心血,更无蓄意***可能。同时一些其他史学文献,如《尚书》、《竹书记年》都佐证了《史记》的权威性。

其三,中国现***古,已经证明了《史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比如商朝帝王谱系,甲骨文中的记载与《史记》几乎相同,区别在《史记》漏记一位商王,另有几处顺序不同。《史记》的权威性再次被事实证实。作为相隔最近的两个朝代,既然《史记》记录的商朝正确,没有理由夏朝就是错误的。

可见夏朝存在的是没有疑问的,只是说有更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现代社会谣言纷飞,人性复杂难测。夏朝是中华民族的根,作为一名中国人,研究夏朝是好事,我们欢迎,但一定要严肃对待,切勿人云亦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历史存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历史存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