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演义与三国历史区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三国演义与三国历史区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说《三国志》写得比《三国演义》更真实?
三国演义是***,只是大前提相同,三国志是正史,叙述都很客观,不像三国演义,怎么看都可以看到主角光环,不同的是不同时期的主角不同,三国志没有倾向性,不会为了谁特意写一笔,就像诸葛亮死了,三国志中只是提到他死了,但在三国演义里又是七星灯,又是魏延创入带来了阴风,死的时候才多少多少岁,多少多少功绩,但实际上呢,蜀国没他也就那个样了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本身就经历了三国晚期的历史,其父亲和老师都是蜀汉名人或名将,而且陈寿著史非常严谨,不靠谱或拿不准的资料都不***用,所以三国志是信史。三国演义是经历了1000多年的传说,特别是元朝时期的三国志评话的基础上改写的,三国志平话在市井之间流传,很多故事情节很夸张,罗贯中为了增加***的魅力,***用了很多不实的传说或故事。所以三国志比三国演义可信的多,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三国志》是按当时当权者主流意识写的,《三国演义》收集的取材除了正史外,还有野史及后人对个人主义美化色彩的添加成份。正史不一定全对,野史也不一定都是虚拟的添油加醋,可能来自于正史的对立面。谁是谁非已经无从考证。
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把一切有争议都去除掉了,取材非常谨慎,言简意赅,以致于每个人物的传记百十来个字就被总结完了。但是由于太过严谨,叙事太过简单,人物形象展现不足,没有多少可读性。
后来斐松之又对《三国志》进行了注解,裴松之同样比较严谨,但他没有像陈寿一样,把有争议的事情去掉,而是把他记录下来,让后人去评论。这个就比较好些,因为有争议的事情并不代表这件事未出现、未发生过,留给后人再去考证他。
然后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是一部***,通篇七分实三分虚,对人物性格就进行非常鲜明的刻化,对历史***进行大篇幅的叙说,同时还加入了个人的一些情感。所以演义里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让人能记住,历史***还更加鲜明。
所以《三国志》是比《三国演义》更加真实,但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影响更深的是《三国演义》。
《三国志》属于正史,是由三国时期魏国史官陈寿所著,语言言简意赅,除了真实的历史***以外,没有一句废话,甚至简略到让读者无法想象当时的历史场景。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裴松志根据各方面的历史资料,又对《三国志》做了些注解,这样读起来,更有助于人们对历史的理解。所以,《三国志》注重的是历史价值,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以及裴松志的注解为题材写的一部历史演义***,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属虚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和增加***的趣味性。所以,《三国演义》侧重于文学价值,适合于人们茶余饭后谈古论今、休闲***,千万别那它当历史书来读。
这就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为什么一些人喜欢把《三国演义》当正史看,说起历史还拿演义和你杠的飞起?
谢谢邀请。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其故事情节与正史出入不是很大,作者是按照历史年月有许多相近之处。因为时代悠远,只好把三国中的人和事当做正史来看。
为什么大家把演义与正史扛的飞起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作者夸大***中故事,比如夷陵之战,说刘备70万大军,其实,正史中刘备只有八万大军。赤壁之战,曹操83万大军,而正史中曹操20万大军。另外,作者有忠君思想,始终把刘备说成是汉室宗亲,是正派人物,曹操是汉贼,是一个奸诈小人。而正史中的曹操是诗人,军事家。作者又把诸葛亮刻画成神人,比如草船借箭,续命灯等,其实,诸葛亮没有想象中的厉害。所以。作者虚构了故事,夸大了人物才引起演义与正史的扛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演义与三国历史区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演义与三国历史区别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