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对汉朝的误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上对汉朝的误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汉朝多次出现外戚专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为什么汉朝多次出现外戚专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和妻族,在汉朝多次出现外戚身居高位专权的现象。像霍光和王莽甚至可以废立皇帝或篡汉自立。

历史上对汉朝的误区-对于汉朝的看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朝外戚专权的原因有二。一是,皇帝的信任。一些皇帝认为,外戚因与皇族有联姻的关系,能更加忠于皇帝和朝廷。

西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就是外戚,是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也确为平定边疆立下不世之功。

历史上对汉朝的误区-对于汉朝的看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种情况是,即位皇帝年幼。这样,皇帝不能亲自理政,皇帝最亲近的人就是母亲,而皇太后身为女子,也只能依靠父兄。

外戚常会压迫年幼的皇帝,当皇帝长大成人后,又常依靠宦官来向外戚夺回权力,从而又宠信宦官。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常会造成朝政的***和社会的动荡。

历史上对汉朝的误区-对于汉朝的看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外戚专权”的现象不仅仅在汉代严重,其实在古代社会里一直是常见的现象,即使科举出现之后稍有缓解,但依然无法根除。

其背后所涉及的根由可以从宗法和国事两个层面上得到解释,实际上就是“君权”与其他权力的斗争体现。

从宗法层面上,外戚亲于宗室

思考一个问题,在皇族中,皇帝是与同姓的宗室子弟之间关系亲密,还是与自身外戚的关系亲密?

乍一听,同姓的宗室子弟,那不就是自家人吗?要么是自己的叔伯一辈,要么是自己兄弟或者子侄,这样的关系还不亲密吗?

这是一个误区。

如果了解过中国家谱的修撰就能知道,宗法制下的亲疏除了直系之外是很淡薄的,尤其是几代人之后。

家谱修撰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各家只会收录到自己平辈的兄弟那一级,再之下的子侄辈就不再计入自己家谱当中。

比如一家人兄弟三个,老大的家谱里是有老二老三的,也有他们的配偶,但是老二老三的孩子,也就是老大的侄子、侄女一辈并不会在老大家的家谱中出现。

同理,老二、老三的家谱也是如此,不会收录其他兄弟的子女。

那么就应该知道,对于皇室来说,从宗法的角度来看,其母系势力和自己皇后家族的势力,在血缘关系上是要亲于同宗子弟的。

这种情况随着年代的推移会越来越明显,我们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汉献帝刘协,与曹操和刘备谁的亲属关系更近一点?

刘备和汉献帝,他们共同的祖先要追溯到汉景帝去,中间隔了几百年,近二十代人,那么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有多大?

汉献帝和刘备就相当于今天两个人同姓,说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一样。

而曹操和汉献帝是什么关系?曹操的女儿后来成了汉献帝的皇后,这是实打实的外戚。

也就是说,别看汉献帝叫刘备一声皇叔,但其实论亲疏关系,曹操都比刘备更近一点。

国事层面上,外戚更能让皇室安心

说过了家事,再来讲讲国事

一般情况下,“外戚专权”或者说“外戚干政”是有一个条件的,那就是君主年轻,甚至是幼小。

但是,这不是外戚专权的原因,只是一个客观条件而已,真正的原因在于皇权对哪些人更为信任。

在“家天下”的格局里,外戚即使有了权力,那也很少能登上皇位。也就是说,他能到达的顶峰就在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更别说汉朝有规定,异姓是不能称王的。

连王爵都没有,更遑论篡权呢?

看看王莽就知道了,这是在汉代因为外戚干政而出现的篡权***,十几年的***就宣告灭亡,然后天下重新回到了刘姓手中。

一个例证不够,那么武则天自己登临皇位,最终也没敢改朝换代,还是将天下归还了李唐王室。

这都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例证,现代人知道外戚能走到哪一步,古代人更知道他们的终点。

而最主要的是,外戚只有依附于皇权才能得到其自身的地位。

也就是说,外戚这些家族的显赫是与和其有关的皇帝有直接关系的,双方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试想,连皇帝都换了的话,那外戚又从何说起?

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天然的铁杆联盟,外戚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支持现有皇帝,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也就是说,宗室可能觊觎皇位,奸臣可能改朝换代,但外戚一定不会对皇权有取而代之的心思,反而会坚定地支持皇帝。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会信任哪些人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将权力下放给异姓臣子,那么不能保证其是否有造反的野心;如果将权力下放给同宗子弟,那也不能保证他有没有对皇位的觊觎。

但是,如果是外戚掌权,那么最差的结果也只是外戚坐大,自身的皇位是没有威胁的。

而这样的情况到这一任皇帝的寿命终结,那么下一代皇帝也依旧可以保证是同姓子弟,出现改朝换代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同样的,新任皇帝登基,外戚的格局就会被重写,之前的外戚因为权力的过大会与新皇权出现争端,必然会受到打压,否则就有造反的嫌疑,自然被整个国家所不容。

那么,要么之前的外戚逐渐沦为普通家族,要么就会迅速崩溃,这也是被历史无数次证实的事情。

所以说,外戚之所以能专权干政,那是因为皇帝对它的信任程度要远高于其他势力,它只是“君权”与其他各类势力之间的角力过程中,君权找到的铁杆盟友。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那你觉得汉朝皇帝的权力对比汉末魏晋南北朝怎么样?

东汉皇帝面对外戚,有着先天优势,在皇帝小时候,外戚专权,皇帝当傀儡,但皇帝要想亲政,剿灭外戚还是很容易的,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一个傀儡皇帝,想要扳倒权臣,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

如果没有外戚,皇帝直面的就是士大夫集团,树大根深,抱团取暖,想要斗赢他们,谈何容易、

我们看东汉历史,很容易产生优越感,东汉皇帝怕不都是傻子吧?明知道外戚会专权,明知道自己曾经受到外戚专权的祸害,临死前还是会用外戚辅佐自己的儿子。

其实,外戚专权是强势皇帝构建的权力格局,因为外戚是皇后的叔侄兄弟,他们属于后党,如果太子是皇后的儿子,那就是***了,你说,如果太子坐不稳,外戚哪有权力?

外戚是因为女人上位,他们跟士大夫集团就很难苟合(有苟合成功的,很少),他们没有政治根基,没有威望,权力来自于皇帝,或者太子,所以她们必须维护皇权,因为一旦太子换人了,外戚也就跟着换了。

东汉皇帝对付外戚相对很容易,而之后的皇帝要对付权臣就难了,如果没有外戚,你说,皇帝靠谁呢?

所以,李世民上位要用外戚,李治这个受害者依然要用外戚,李隆基也要用外戚,不是他们傻,是用着安全,舒服,一旦感到威胁,马上清洗。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朝代自然不少,长则数百年,断则几十年。而这些朝代也因为各自不同的环境背景而存在各自的问题。比如说宋朝因为建国之初就是强敌环绕,没有完全统一全国,最后灭亡与蒙古入侵,而宋朝的冗兵冗官问题也是自建国之始就一直存在了。而汉朝则是外戚专权十分严重,而且让人纳闷的是,在汉朝初年,因为吕后专政之事,就差点导致汉朝刘姓江山的覆灭,而且汉武帝怕外戚专权,甚至杀了继位皇帝的母亲。但是汉朝外戚专权的问题却是愈演愈烈,甚至到了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居然篡夺了西汉江山,建立了新朝。而东汉光武帝建立东汉之后,外戚专权甚至比西汉更严重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和皇帝本人,以及太子和他妈,也就是皇后或太后都有关系。

第一,汉朝的外戚专权是有原因的,因为汉朝实行的是郡国制度,这就导致了国家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力都掌握在地方的宗室手中,汉景帝时期为了削藩,加强中央集权,结果导致了七王之乱。而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后,再次开始了削弱地方权力的举动,实行推恩令。为了制衡地方势力,所以汉朝的皇帝往往就会重用妻子家的人,来对抗宗室的力量,这就是外戚受到重视的一开始原因。

第二,汉朝的皇帝往往身体都不太好,英年早逝,这就导致了继承皇位的太子年纪都很小,甚至没有太子,而这时候皇后都正当壮年,这就会造成自幼母壮,太后临朝称制的情况。尤其在东汉时期,这种情况极为常见。幼年的皇帝往往不能够,也没有办法执政,即使执政了也会受到不愿意放权的太后的反对。而临朝称制的太后往往也会重用自己的亲戚,以此来掌控朝政。这也是后来外戚越来越严重的原因。

第三,因为外戚专权,也就导致了外戚和皇室频繁联姻,使得外戚的势力盘综复杂,即使一时被打倒了,也会有机会东山再起。为了吸取这方面的教训,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甚至立下祖制,即不允许皇室和世勋大族联姻,因防止外戚专权的情况发生,因此我们会发现明朝的皇后十之八九都是出身平凡的。但这也有诟病,比如明朝万历年间的李太后就宠信自己的儿子潞王,为了给潞王办婚礼和安家费,既然花费了数百万两白银,甚至万历皇帝不得不挪用边境守军的军饷,甚至黄河两岸发大水,户部都拿不出银子来。而当时明朝的一年的国库收入也才只有两三百万两白银。而李太后仅仅是想给没有继承皇位的潞王的补偿,由此可见李太后的小家子气。而汉朝外戚专权的原因主要还是皇帝重用外戚而又大多早亡,而因此出现的子幼母壮的情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对汉朝的误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对汉朝的误区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