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历史普及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三国历史普及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国演义的成书,经过了哪三个阶段?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第一阶段:说唱文学。
从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来看,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
第二阶段:
根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已出现了“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又据《东坡志林》载,王彭尝云:“徐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民间说三国故事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
第三阶段:舞台戏剧。
宋元时代三国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台。《宋史·范纯礼传》及南宋姜白石《观灯口号》等诗歌中都有演出三国戏的记载。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至少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三十多种,在这些剧本中,继续表现了“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国故事流传既有那么长的历史,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可能很早就产生了。
但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部《三国志平话》,是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这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它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从评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不仅拥刘反曹的倾向极为鲜明,而且刘、关、张等人都富有草莽英雄气息,张飞的形象最活跃、最有生气,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写得很突出。
全书内容大半是不同于正史的附会和传说,像司马仲相断狱的因果报应故事,张飞殴打常侍段珪、杀定州太守,以及刘、关、张太行山落草等,情节都很离奇。而且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
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可知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前后多少年?
大约96年
三国演义主要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到三国鼎立,最后是西晋灭吴最终实现大一统的这一段时间!
汉献帝即位(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自董卓乱政后,先废少帝改立献帝,汉朝名存实亡,汉献帝之正统耐人寻味。不过若依正统论,继汉者为谁,献帝若不计入汉朝,加上魏、蜀、吴在建安年间此时无人开国立朝,因此这期间共有刘协、曹操、刘备、孙权等帝王,于是前后就有四国。而汉并不属于三国之一。 魏、蜀、吴与汉并为四国,但建安元年却只有一国存在,其它三国尚未建国。 最广义的说法,则是从汉灵帝黄巾乱起(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起,至晋武帝吞吴(晋太康四年,公元280年)止,共九十六年。
谁能简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周所周知,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我们的中学教育中,罗贯中被冠以作者之名,并成为***所应该熟悉的文学常识。其实,《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远远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这其中有种种复杂的前后联系。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三国”本身就是一个龙腾虎跃、风起云涌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与裴松之的注就记录了这么一个时代,记录了那个时代发生的诸多故事,这为后世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到了隋代,社会生活文艺表演中已经有了“三国”的节目,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便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内容。
唐朝,三国故事广泛流传,晚唐时三国故事已经家喻户晓,连儿童都烂熟于心。有李商隐《娇儿》诗为证:“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至于宋代,已经有了专门的说话艺人“话说天下三分”,不仅艺术效果好,而且已经有了尊刘抑曹的倾向。到了元代,这种倾向更加鲜明,并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流传下来的文本有《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同时,金元戏曲舞台上也搬演了大量的三国戏,如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在长期的众多的民间传说和艺人创作的基础上,明代罗贯中“据正史、******”,旁征博引,撰写为具有历史演义的典范作品——《三国志演义》。在流传过程中,又出现了诸多不同的版本,如明嘉靖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再如《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李卓吾评本),还有《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转》等(“三国志传”本)。
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和点评,遂成后世最流行的本子,近人简称为《三国演义》。
毛本《三国演义》便是现今国人常见之《三国演义》,与罗贯中之《三国志演义》不能混为一谈。毛本《三国演义》是罗贯中《三国志演义》在不断流传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的结果,其中内容相较罗贯中的原本已变化太多,艺术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取代了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意义的书名“三国志演义”。
就是说,常识教育中,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这一说法是不确切的、是偏颇的,这跟我们不知道罗贯中也是《水浒传》编写者之一的道理是一样的。以常识名义将历史真相框限某些公式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历史普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历史普及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