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隋朝统一与灭亡提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隋朝统一与灭亡提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唐朝政治发展大纲?
  2. 谁给我普及一下,壮族的历史和壮文是怎样的?

唐朝政治发展大纲?

唐朝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历史隋朝统一与灭亡提纲-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总结和感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

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

历史隋朝统一与灭亡提纲-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总结和感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

历史隋朝统一与灭亡提纲-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总结和感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太宗贞观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

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

贞观十七年,萧瑀、李积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

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

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尚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

中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旋复旧称。

门下省在唐代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

扩展资料: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

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谁给我普及一下,壮族的历史和壮文是怎样的?

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在全国范围内,一共居住着壮族人口有接近两千多万,当然主要集中在“壮族自治区”。

至于壮语,可不是***都知道的;但是,相信***都见到过这种语言的书写形式;是的,就在人民币上,用壮文写着“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

壮语言源于古代岭南原住民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布在我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 和 云南省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分北部南部两个方言。

在国内与傣语、布依语、侗语、黎语,国外与泰语、老挝语、缅甸掸语等是同源关系;

自古以来,壮族就有自己的“壮语方块字”,据说上壮族知识分子根据汉字“六书”等规则“创造”出来的;这些字分成两部分;即“本源字”和“土俗字”;

古壮文产生的年代,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初开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古壮文使用面不广,仅部分壮族老人、巫师、艺人等使用,他们主要用于记事,书写经书,编写剧本和山歌等。

而作为一种少数民族文字存在,是建国后才有的事儿;有了正式等壮语言教学大纲以及《壮语言字典》。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隋朝统一与灭亡提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隋朝统一与灭亡提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