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明朝时期的蒙古历史,以及明朝时候的蒙古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明朝200多年都没解决蒙古,为何清朝一下子就解决了?
- 2、明代蒙古历史
- 3、明朝时期蒙古三大部落是哪些
- 4、明朝时期,蒙古族的情况如何?
- 5、明朝时期的东蒙古、西蒙古,是怎样变成清朝的漠南、漠北蒙古的?
明朝200多年都没解决蒙古,为何清朝一下子就解决了?
可以说,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前期还能压蒙古人一头,成为他们的宗主国,但却始终没有彻底消灭敌人。到了中后期,那就只是纯粹的战略防御了,反而被蒙古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自然也就谈不上降服蒙古了。
明朝期间没有解决蒙古,并不完全是因为明朝不够强大。我们都知道蒙古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主要是以畜牧业为生。工业和农业发展的非常慢,钢铁、茶叶、药材和布料都没有生产它们的能力或条件。
那么,清朝为什么就能够用“和亲”解决蒙古问题呢?其一,清朝没有明朝的那种心态。清朝是少数民族,他们和蒙古是处在同一水平上的。甚至,蒙古在地位上,还是略高于清朝满族的。
明朝200年没能征服蒙古,而清朝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将蒙古纳入版图的原因,在于清朝皇室当中大多数都有着蒙古的血脉,他们对于蒙古的征服相比于明朝较为容易。
明代蒙古历史
与明朝战败后,蒙古族建立北元***。北元(1368年-1388年 )是蒙古族在蒙古草原的***。1368年元惠宗迁都滦京,仍以“大元”为国号,因地处塞北,故称“北元”。共传二位皇帝,享国二十一年。
此后蒙古帝国进入了东西两部的分裂期。东部蒙古又称蒙古本部,他们活动的主要区域在今天的蒙古高原南北两侧的草原之上,也就是我们习称的漠南、漠北。
十七世纪三十年代,为了躲避势力日益强大的准噶尔部的威胁,蒙古土尔扈特人西迁至俄国境内伏尔加河流域游牧。伏尔加草原土肥水美,远离战争,使饱经战火洗礼的牧民们终于找到了安静和平之地。
元朝灭亡后,一部分蒙古贵族退到蒙古草原及东北等地,经过明太祖朱元璋多次的派兵攻打,至成祖永乐初,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不仅它们之间不断地发生战争,而且鞑靼内部也互相争权夺利。
所以,靠近中原王朝的蒙古,由此失去了腾挪空间。因为过去那里没有主人的,如今突然有了,且又刚遭惨败,如何打得过?据历史学家学考证:过去北纬58度左右,贝加尔湖以北,延伸到西部利亚境内,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马场。
而瓦剌与明朝的友好是源于蒙古汗位的争夺,多了明朝这棵大树依靠,夺取胜利的几率将更大,瓦剌与鞑靼部频繁征战,势力各有消长,所以在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明朝时期蒙古三大部落是哪些
蒙古瓦剌部落 明初对鞑靼用兵,使瓦剌首领猛哥帖木儿乘时而起。明成祖朱棣即皇帝位后,即派使臣告谕瓦剌部。永乐六年(1408)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贡马请封。
元朝灭亡后,一部分蒙古贵族退到蒙古草原及东北等地,经过明太祖朱元璋多次的派兵攻打,至成祖永乐初,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不仅它们之间不断地发生战争,而且鞑靼内部也互相争权夺利。
乃至明末,袁崇焕督师蒙冤下狱,名将满桂战死永定门,明朝再也无人能力挽狂澜。满桂就是蒙族的。
但是,北元时期大量的官、妾、畜、兵、民都被明军俘虏。这场战争使拓古梯默失去了首都,大大降低了他在蒙古部落中的威望。鞑靼是明朝北方蒙古人的总称,而瓦西则属于与鞑靼分离的一个部落。
明朝时期,蒙古族的情况如何?
1、与明朝战败后,蒙古族建立北元***。北元(1368年-1388年 )是蒙古族在蒙古草原的***。1368年元惠宗迁都滦京,仍以“大元”为国号,因地处塞北,故称“北元”。共传二位皇帝,享国二十一年。
2、元朝灭亡后,蒙古旧部退回了蒙古,史称北元,它又逐渐分三支势力,为东西蒙古和兀良哈三卫。其中西蒙古,即瓦刺,力量最强大,想统一蒙古,一直和明朝作战,最有名的战争是是土木堡之变。
3、蒙古在明朝时大概有32万的兵力,元朝灭亡后,蒙古旧部退回了蒙古,史称北元,它又逐渐分三支势力,为东、西蒙古和兀良哈三卫。明人郑晓编的《吾学编。
4、这种情况,也是明朝和清朝的困局。打不过人家可以北逃,你总不能追个没完没了吧?当中原王朝稍一松懈,他们就又回来了。但清朝暂时的***就在于,他们对蒙古进行打击时,蒙古却悲哀发现了一个新现象。
5、明朝戍守北边的九边军,就有很大一部分是蒙古骑兵,所以才能抗衡实力仍然很强悍的北元。中原所同化的蒙古人,远比元末逃回漠北的蒙古人为多,蒙古分封在中原的诸侯王及其子孙,几乎全部都成为了华夏子民。
6、明初,蒙古族各部的首领曾受明朝的封爵,承认明朝中央***。但是,他们做为地方的封建势力,仍分据一方,多次同明朝发生军事冲突,长期处于对立地位。
明朝时期的东蒙古、西蒙古,是怎样变成清朝的漠南、漠北蒙古的?
东蒙古人为蒙古人中的正统,其大多数后来迁居漠南,与兀良哈三卫融合,成为今天东北内蒙古境内的蒙古人。其少数一部——即喀尔喀部——留居漠北,成为今天外蒙古的人民主体。
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是明朝末年蒙古各部落分裂成三部分之后出现的地域和部族概念,沿用至清朝末年。漠指的是蒙古高原的戈壁沙漠。
第一,准噶尔势力的发展。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成了漠南(今内蒙古)、漠北(今蒙古国,也叫喀尔喀)、漠西(厄鲁特)三大部。清***取“联蒙制汉”的方针,入关前,漠南蒙古已归附清朝;漠北、漠西蒙古也向清朝称臣纳贡。
后来,外蒙古也归附了满清***,不过也是实属无奈。当时,漠西蒙古的准格尔部在噶尔丹带领下,强大起来。这支部落就是明朝时期,经常和明朝干仗的瓦剌部落后裔,首领噶尔丹野心很大,一直要统一蒙古。
二,此时清朝已经稳定了多年,实力雄厚。三,噶尔丹道义有失。此时,漠北漠南蒙古和其它各族正团结一致抵抗俄罗斯的侵略。噶尔丹却不顾道义的与俄罗斯合作,换取火枪和火炮。噶尔丹中俄在尼布楚争执时,悍然动兵东侵。
清初把蒙古分为三部分为漠南、漠北、漠西蒙古,其中漠南蒙古称为内蒙古,漠西和漠北蒙古为外蒙古,外蒙古有较大的自***。为防止外蒙的割据,清庭在库伦(乌兰巴托)设置大臣,定期举行军事演习,保障疆域的稳定。
关于明朝时期的蒙古历史和明朝时候的蒙古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