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历史政区宋朝潼川府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潼川府路的沿革
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为治所。徽宗重和时,以梓州为潼川府,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宋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把四川设为川峡四路,其中之一就是梓州路.。
年(宋真宗咸平四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永川县隶梓州路;1118年(宋徵宗重和元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昌州永川县隶属之。1283年(南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昌州废,永川、昌元、大足等县辖地并合州。
蒙古中统二年(1261),改潼川府路为潼川路。元至元二十年(1283),撤潼川路,潼川府属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司。漕司-转运司【省***】,初设梓州,不久移治遂州。帅司-钤辖司【省军区】,北宋末年迁泸州。南宋改安抚使。
秦惠文王(前316年)时期秦国从石牛道讨伐蜀国。并且设蜀、汉中两郡。四川地区进入封建社会。
南宋,境内置1府,辖隶潼川府路的顺庆府南充(府治)、西充、流溪县及隶利州路的阆州阆中(州治)南部、新井、奉国、新政、西水县和蓬州蓬池(州治)、仪陇、营山、伏虞、良山、相如县等2州15县。
宋微宗重和元年(1118)潼川府路(今四川绵阳三台县)→叙州府(治今宜宾)→长宁军(今长宁县)→淯井监(今长宁县双河镇)→羁縻高州(今高县符江或庆符)→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宋朝行政区划——十三道、十五路、二十四路、十六七路
崇宁五年(1106年)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至此 北宋二十四路 成形(北宋末年号称全国有26路,但原定连金灭辽后归宋的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并未归宋朝统治)。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至道三年(9***年)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五路。
宋朝的路数量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最早的十五路为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湖南、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东、广西。后来,由于政治和地理上的需要,路的数量和名称有所调整。
)(图7)元丰八年(1085年)颁行的《元丰九域志》,即依据23路的行政区划制编写的,京畿所在的开封府则不在23路之列。崇宁四年(1105年),宋徽宗将国都开封府置为京畿路,合称为24路。
燕山府路 :燕山府,涿州,檀州,平洲,易州,营州,顺州,景州,蓟州,经州 【含义】古代中国的路、府始于宋代。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宋朝的路州里中的路指什么
“路、军、府、州”各指什么 “路”、“军”、“府”、“州”,是宋代的地方行政单位。宋代地方行政区划为***制,基本的结构是“路”、“州”、“县”,依次变小。其中,“路”类似现在的省,属于最高一级。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路:转运使、副使、转运判官成为朝廷特命的路一级的常设官员,主要管领所属州郡的水陆转运和财政税收,其后权力扩大,后来又增置安抚使、刑狱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场平稳与盐铁专卖。但军权始终掌握在北宋朝廷手中。
宋朝时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成为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北宋初,宋太祖、太宗厉行中央集权政策,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在州上设置了路。路的性质是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
宋朝地方分路、州(府、军、监)、县***。宋初沿唐制,将全国分为十道。
如果说「 ”部”是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区划,「 ”道”是中央对地方的行政及军事区划。那么,「 ”路”则宋朝高度中央集权下的独特产物,是朝廷「 ”分权而治”的必然结果。
潼川府路的行政区划
1、至道三年(9***年)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南东、广南西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为益州、梓州二路。
2、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为治所。徽宗重和时,以梓州为潼川府,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宋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把四川设为川峡四路,其中之一就是梓州路.。
3、潼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南朝梁置,治取虑城(今江苏睢宁县西南,界安徽灵璧县)。东魏武定六年(548年)改名睢州。西魏置,治巴中县(今四川绵阳市东)。辖境相当今四川省绵阳、江油、安县等市县。
历史政区宋朝潼川府路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历史政区宋朝潼川府路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