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资治通鉴能研究三国历史吗,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资治通鉴》与三国有什么关系?
1、写到了,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司马光,三国是从纪元160~249时期的事情。二资治通鉴直接写到了五代后期纪元959年为止。
2、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因为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述历史***,所以不会如史记那样的传记体史书,单独给谁谁列传。三国魏晋统一,也都以传统的正统单线记述。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
3、陈寿《三国志》划分:三国的历史起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结束于吴末帝天纪四年(280),跨度90年。
4、就三国而言,陈寿的《三国志》是可信度最高的史书。虽然陈寿的资料收集不全,也有一定的曲笔,但这并不能掩盖其绝大部分史料的真实性。
真正反应三国历史的一本书
1、《三国志》。《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2、三国志:陈寿著,陈寿是三国的蜀国人,对三国历史算是第一手资料。且三国志后又经裴松之引注,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充实。算是最能反映历史的书。资治通鉴:司马光著,赫赫有名的史书,与史记有的一拼。
3、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
4、先看:《资治通鉴》 因为是编年史,可以通过它知道三国时期每年都发生了哪些事,对三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主看: 《三国志》 但因为陈寿是蜀国人,有些地方难免有政治倾向。
5、最官方的就是《三国志》,这个可是史上最高标准的四史之一,和史记、汉书齐名。
6、陈寿的 《三国志》比较符合历史,三国演义,更侧重于演义。《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集解》、《汉晋春秋》、《华阳国志》、《魏略》、《***春秋》,百家讲坛,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也比较全面。呵呵。
谁能介绍些关于三国正史的书籍?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家罗贯中。
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
陈寿的 《三国志》比较符合历史,三国演义,更侧重于演义。《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集解》、《汉晋春秋》、《华阳国志》、《魏略》、《***春秋》,百家讲坛,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也比较全面。呵呵。
先看:《资治通鉴》 因为是编年史,可以通过它知道三国时期每年都发生了哪些事,对三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主看: 《三国志》 但因为陈寿是蜀国人,有些地方难免有政治倾向。
资治通鉴对三国的划分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春秋晚期,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资治通鉴中讲到三国时期一律是西晋年号为准。
《资治通鉴》给我们讲的第一个故事是从周天子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开始的。“三家分晋”。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
资治通鉴为什么没有三国
是由于曹操是公认的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但这与《资治通鉴》的划分产生了矛盾。所以现在来看《资治通鉴》对三国的划分并不是很成功的。
写到了,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司马光,三国是从纪元160~249时期的事情。二资治通鉴直接写到了五代后期纪元959年为止。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别史,其大部分内容都是从正史中来的,因此《资治通鉴》三国部分的内容几乎与《三国志》没什么差别,只不过一个纪传体,一个编年体而已。不同的人编,内容肯定会有一定的差异。
而东吴、蜀汉皆为地方性***。因此不具备单独成书的资格。关于正朔的问题,清代的文字狱是典型代表。湖州庄廷龙一案的起因就是庄家所修明史中仍然使用明崇祯年号,拒绝使用清顺治年号。也就触及了清朝正统的底线。
关于资治通鉴能研究三国历史吗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